李想骂街之后 理想IPO真能渡劫?
众多媒体报道,理想One发动机由东安动力提供,零配件公司李斯特、德尔福等协助研发;自动驾驶系统采用mobileye EyeQ4解决方案,以及博世的毫米波、超声波传感器;中控系统基于Android Automotive与高通骁龙820A开发。 面对公众时,李想更多提到的是市场定位、使用体验、未来设想,底层技术并不挂在嘴边。最近一次提到技术,还是在2020年4月,计划将自主开发的操作系统,应用到第二代车型上。只是按照理想汽车的路线图,那是2022年以后的事情。 套用一句广告词:我们不生产增量价值,我们只是技术的搬运工。 在汽车圈,脑体劳动是不等价的。按照招股书数据,2019年理想汽车研发支出11.69亿元,2020年第一季度仅为1.897亿元;另据企查查数据,理想汽车参保人数为741人。即使从第二季度开始研发投入大幅增长、741人全部隶属研发部门,理想汽车的技术积累仍然落后于竞争对手。 “其实汽车研发不需要花那么多的钱。”为什么李想这么能省?因为理想汽车本就廉价。 03 带伤上市 翻看理想汽车的融资轨迹,基本维持着每年一次、估值逐渐走高的趋势,只是资本方还有勇气继续吹大泡沫吗?敢。当然,也要看时间的脸色。 论烧钱的速度,理想汽车更加友善。眼看就要进入盈利阶段,甚至有可能改变“造车=钞票粉碎机”的固有印象。理想汽车的基本属性,完美适配过度阶段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诉求,因此短期内继续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 “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优于同类企业,伴随ONE进一步放量,全年亏损额有望持续收窄。”相信很多人会与中信证券持相同的观点。一旦进入二级市场,想必痛快收割一轮韭菜不成问题。继续吹大泡沫?为什么不呢? 只是放眼长远,增程式技术只属于过度期,只能活在技术演进的夹缝中。一旦行业快速进入电动汽车阶段,理想汽车必须重启炉灶。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根本不会和你打招呼——谁能判断这个过渡期是10年、1年,还是1天呢? 于是理想汽车的操作就很明确:趁着自己还年轻美好,尽快卖个好身价,切勿等到美人迟暮,人老珠黄,再为今天的迟疑后悔。如果一级市场已经没有动力,那就尽快到二级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 回看李想看似无端的恼羞成怒,对陆正耀大放厥词,其实都有内在原因:谁挡在理想汽车IPO的大道上,谁就是敌人。只是按照这样的理论,理想汽车的敌人并不少。 2019年12月,理想汽车正式启动交付。在此期间,网上不断出现各类信息,反馈理想One存在问题——排气系统异常报警、加速踏板失效、动力电池故障报警……一问一答之间,理想的车主与工程师,成了最忙的一群人。 不久后,车主也曾反馈其他问题,频繁的互动,帮助理想建立较为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发现问题后工程师迅速调查原因,在一周内给出事故报告并在官方渠道公布;尽量满足车主诉求,在小范围内解决问题,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最终汇总媒体报道能够发现,作为新势力的重要代表,理想One爆出众多问题,这与其他造车新势力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点在于,这些问题基本通过社交渠道得以处理,没有掀起更多的舆论攻势。 新车交付半年内,理想One收到多项车主问询和反馈。好在目前为止,新车尚未集中出现相同问题,没必要像蔚来那样,一口气召回4803辆问题汽车。不过连续出现的问题证明,现在理想汽车存在“创伤”,虽然伤痕不算大,可伤口着实多。 划出这些伤口的人,并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支撑理想One销量破万的车主。某种意义上,给理想汽车上市制造麻烦的,其实是理想汽车自己。 这确实很疼,不过那又怎样?在成功IPO之前,一切都要忍耐。 04 结语 对投资人而言,汽车交付量固然重要,可是想象空间更重要。 某种意义上,理想One是记录这段过渡期,一个还算闪亮的时代符号。D轮能够获得40.5亿美元的估值,已经充分证明自身价值。新能源汽车已经过了借烧钱换取增量的时代,无法通过产品打动市场的车企,也很难打动投资人了。 只是有一点必须明确:相比起其他新势力,理想汽车依靠增程式技术,描述的是一个近在眼前的未来,增长空间必然有限。在用户接受度提升,外部环境成熟后,电动汽车的想象空间才有足够的吸引力,机会也更多。 一个是短期收益,一个是长期回报,这道选择题不难。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