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创新突围,华为如何趟过产业数字化深水区?
最近,华为在北京举办“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战略暨2020金融行业解决方案媒体发布会”,全方位介绍华为在数据存储与处理等方面助力金融行业的战略,以及华为在各具体场景下如何帮助金融行业完成深度数字化的行动。 长期的服务实践后,华为把所有的经验总结、优质方案以及未来谋局和盘托出。To B浪潮下,我们见过太多产业里的类似动作,但在金融行业,从底层到应用层的全方位、体系化科技赋能展现并不多见,或者说,少有人能够做到。 由于敏感而特殊的行业现实,金融行业的数字化难度更大,但反过来,庞大的行业体量和数字化改造空间,也意味着克服这种难度后,To B服务方将获得无限的商业机会,华为正是这样一个破局者。 庞大的机遇下,金融已经成为产业数字化“硬骨头” 可能没有哪个行业能比金融行业用“机遇与挑战并存”来形容更为合适。 就金融行业本身而言,新核心、新服务、新渠道三大需求打开了一个庞大产业数字化升级空间。 新服务、新渠道,即传统金融在服务模式上往互联网转变,并且改变普通网点那种陈旧的运营方式,通过更人性化的服务、更深度的数据挖掘等数字化方式更好地服务用户、增强体验。 而新核心,则是在核心交易系统(Core-Banking)上的升级需求,那些直接对应“钱”的数据存储和运营上,以往的老旧系统在承载力开始出现不足。这就好比多年前规划四车道很宽阔,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现在四车道已经十分拥堵,必须改扩建甚至另外修一条六车道甚至八车道道路一样。 就金融行业外部的政策利好而言,数字化已经成为金融业革新的关键步骤,国家各类政策文件不断下发,金融革新面临的制度性障碍正在消失。 种种因素下,过去需要某些金融机构“拿出魄力”进行的数字化变革,现在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内外部的双重机遇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蕴含巨大的机遇,但这样的机遇并不是人人都能应对得了、都能“吃得下”,这基于三个原因。 一是金融机构往往体量庞大,任何的改变都可能触动一大片,由于发展历史很长,大量沉淀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经营理念难以被改变,数字化变革往往还必须配合银行内部的管理变革,是体系化升级的一部分; 二是金融机构的升级很多时候还带有应对互联网创新创业时代涌现的竞争对手的责任,原本就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上,要拉回用户、重新赢得选择,无论是互联网服务还是网点的升级,都必须做得比那些身经百战、占据用户优势的互联网平台、产品更好; 三是以往的改造往往都集中在外围系统上,现在核心系统的革新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业务连续性要求很高,也不容任何差错,形象地比喻就是要在高空飞行时更换飞机的引擎,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案例来看,在与某地方银行的合作中,华为OceanStor全闪存承载了该银行万亿资产,实现性能提升3倍,手机银行平均交易及查询时间由3-5ms到1ms的升级。 试想一下,要把万亿资产的数据存储交给一家合作方,只有绝对的技术保障和合作信任才能促成方案的落地。 由此,也可以认为,所有“智慧金融”或类似的解决方案体系,能够做到业务底层,尤其是核心数据底层,突破“硬核”技术屏障,才会形成更深度的竞争护城河,打开不一样的发展空间。 四大角度切入,华为金融创新构建了一个行业标准范式? 这里认为,华为在这四个角度的做法,或构建另一个可供行业对标,至少是参考的金融产业数字化服务的“标准范式”。 1、围绕金融业现实痛点,实现“最落地”的产业服务 当下的金融创新环境,给金融行业带来存储容量更大、响应处理更快、服务更弹性的三大业务需求。 首先,蜂拥而来的用户让数据存储变成了业务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容甚至另建数据底层成为很多金融机构的头等大事。在与某行的合作中,华为帮助其进行了核心信用卡系统智能升级,使得某行高峰期交易规模提升7倍——高峰期半小时交易规模由原来的90万人达到630万人,有效应对业务的增长。 然后,是金融业本身在拓展更多模式服务的过程中,传统数字化体系无法支撑互联网金融等玩法下的响应速度、服务弹性等要求,毕竟,后者需要7x24小时交易、大量小额支付、快速系统迭代等能力。 这方面,华为与某行合作支撑其互联网新业务,通过OceanStor海量存储帮助中行打造出敏捷、弹性资源池,支持线上业务快速创新。 这套存储体系,除了“容量大”,更重要的是支持按需弹性扩展,多种存储服务化扩容更灵活,互联网服务过程中的业务“浪涌”现象可以被有效应对,且发放周期从周级降低到分钟级,更好地应对前端产品开发的需求。 2、切中金融业特殊需求,保障行业关切的“优先级” 尽管国家政策鼓励金融行业的自主创新,但在合规方面的“严格监管”态势一直没有改变,金融行业的“持续稳定”一直是大局。 所以,金融升级,一看合规性,二看迫切性,三看经济性,这个顺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在存储和解决方案方面,业务变革动作之前一定是合规和风险控制,高性能一定要以稳定为前提。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华为此次多处强调自己的数据安全能力了,其采取了两地三中心的容灾建设方案,即同城建设两个数据中心,一个生产一个容灾,异地再建一个容灾中心。 这套体系,帮助金融客户在高效极简的管理基础上实现了极致可靠的架构,“业务永续”,而得益于灵活的数字化架构,当客户想要进行某些数据架构调整时,也能实现多种组网模式的平滑扩展。 3、解决现实利益问题,让“降本增效”同样匹配金融业 在后疫情时代,降本增效被很多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制造业挂在嘴上,而事实上,金融业更需要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升级“降本增效”的能力。 在上述容灾建设过程中,华为的方案一方面通过免网关双活技术实现了“增加效率”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通过独创的可以实现高中低端存储互通的技术,让旧设备也能发挥应有的价值,从而避免了容灾设备采购成本近30%的支出。 可以发现,华为的存储和场景解决方案处处在实现着一个目标:使金融革新的效率增长并不伴随新的成本增加,而是同时实现了成本优化。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