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下半场战事:哈啰老大难当
无论单车还是电单车,都需要讲究收支平衡,每辆车当天都有运维成本,在使用次数达到一定量级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实现盈利。2016 年共享单车兴起之时,摩拜和ofo都称之为稳赚不赔的好生意,但随着资本大笔进入,投车和补贴大战后,两家公司均背负上数十亿元债务。如今市场上三家的竞争现状,虽说没有当年那么疯狂,但本质是一样的。 除了行业倾轧,哈啰附加的盈利模式也遭到质疑。 今年9月底,有网友发现哈啰单车上线语音广告业务,在开关锁提醒的时候,会播放某电商平台的广告信息。对于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共享单车企业而言,语音广告的覆盖面很广。目前,在青桔和美团的单车扫码页面上,都存在一定篇幅的广告,这不失为共享企业的一种盈利模式,但这样的盈利方式遭到过用户的不满。 除了主要地位的单车和电单车业务,哈啰旗下的哈啰换电、哈啰车服、哈啰生活馆、哈啰景区也都是旗下的一部分,而这些业务板块更像是哈啰两轮车业务的附加产品,短期内并不能给哈啰供血。 归根结底,共享出行经济是规模经济,本质是资本的使用效率。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前提下,哈啰避免不了重资产、ROE低的行业因素,因此想要盈利并不轻松。 03 护城河之谜 从最初的「颜色大战」,到哈啰的「阶段性胜利」,再到如今的「三王争霸」,共享单车行业的演变史只用了4年。 2015年,ofo在资本的助推下走出北大,随后「共享经济」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作为先行者,ofo一度成为行业中的领跑者,目睹了先行者的成功,2016年开始,诸多共享单车企业纷纷入场。 2016年到2018年,市场上出现的共享单车玩家最多时达到70多家,融资额超过百亿,共享单车投放量超过2000万辆。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问题也暴露出来,硬件成本烧钱、运营成本过高、价格战下收入过低成为共享企业身上背负的三座大山,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因扛不住而倒闭。 ofo和摩拜也未能幸免,2018年4月3日深夜,摩拜股东会投票通过美团收购方案。同年7月,ofo陆续退出海外市场,12月下旬,ofo深陷退押金大潮。 而在时间线的另一头,2017年10月24日晚间,永安行公告称与哈啰单车母公司签署了合并协议,双方业务将进行合并。合并完成后,哈啰单车将成为永安行及蚂蚁金服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自此获得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 与摩拜、ofo不同,哈啰单车首先进入二、三线城市,避免在一线城市与摩拜和ofo「正面迎战」。哈啰单车的运营策略避免了一线城市的白热化竞争,同时减少烧钱增加的运营成本。 此外,哈啰单车启动全国芝麻积分免押战略,成为国内首个在全国推出信用免押的企业。哈啰单车CEO杨磊曾说过,全国免押战略带来非常明显的用户增长和骑行订单增长效果,最多一天曾新增190万用户。 今年7月23日,哈啰单车宣布与高德达成合作,哈啰单车将在高德地图开设骑行服务入口,数百个城市的用户在使用高德地图服务产生骑行需求时,可选择哈啰单车服务。这是在哈啰入驻支付宝后,获得阿里旗下的另一流量入口。 哈啰从老三到老大用了3年,数据显示,在2019年12月,哈啰单车占有率达到50%,助力车占有率达到70%。这是哈啰的「阶段性胜利」,曾靠着下沉和免押金策略迅速崛起,但现在哈啰的市场地位明显遭到滴滴和美团的狙击。 从哈啰的历史节点中能看出,共享单车的行业壁垒并不高,不管是融资和流量加持,都是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壁垒,在这样的前提下,用户只会用脚投票。如果自始至终没有主导作用的护城河,哈啰依然避免不了市场倾轧。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