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式上路,中国无人驾驶春天已至?
例如,自动驾驶诞生的初衷就是把人们的双手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那么原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不准接打手机、不准连续长时间驾驶”等规则似乎都需要重新审视,这意味着现有的交通法规无法同时管理传统驾驶和自动驾驶。因而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自动驾驶车辆想要商业化落地几乎是没可能的。 但是技术的成熟让企业已经等不了法规健全那天了,许多汽车制造商和科技企业只能通过试验性测试推动进程。多数都是在固定的小范围道路中实行,那种规模较大的自动驾驶车辆路测则难以实施,这也反过来会影响车辆获得更多真实数据,从而影响自动驾驶应用到实际中的进程。 至于国外,也有谷歌、特斯拉这样的巨头在做自动驾驶,可即使在美国那种地广人稀科技发达的地方,自动驾驶的魅力也还未得以完全施展,更何况是在交通拥堵路况复杂的中国呢? 就连百度这种中国自动驾驶行业中的领先者也遭遇过窘境。在2017年7月的百度AI大会上,李彦宏直播乘坐百度自动驾驶汽车在北京五环上行驶。尴尬的是,这辆车三次变道都没启动转向灯,而且最后一次还在实线处变道,并为此吃了罚单。 所以说技术成熟了也没有办法立即落地,而是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车路协同、交通法规完善,还要在伦理方面说得过去,这样才可能给自动驾驶的普及提供更为坚实的土壤。 三、社会接受度高,自动驾驶在中国会比国外更顺畅 尽管让自动驾驶真正落地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也并非全无希望。 放眼全球,虽然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似乎应该更有把握,但实际上,中国的自动驾驶落地速度或许更快。 2018年,汽车制造商大陆集团在中、美、日、德四国进行了关于民众对自动驾驶接受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对该技术接受程度最高的是中国民众。 在被调查的人中,在回应“自动驾驶是明智的进步”这一说法时,53%的德国人和50%的美国人表示同意,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达到了89%;谈起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忧虑,62%的德国人和77%的美国人赞同“自动驾驶汽车让我感到害怕”的说法,而在中国仅有28%的人同意该说法;此外57%的德国人和77%的美国人认为自动驾驶技术不靠谱,而在中国这一比率仅为40%。 去年,国家信息中心也公布了相关的调查数据。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自动驾驶付出4600美元,德国为2900美元,美国是3900美元。而对于自动驾驶的重要性,中国民众认为自动驾驶非常重要的占到被调查者的49%,美国民众认为非常重要的占16%,可有可无的在54%左右,德国与美国相差不大。 中国人之所以对自动驾驶接受程度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在数字经济应用领域发展很快,而且中国的许多知名企业都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息息相关,自动驾驶也在其中,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自动驾驶在大众心中的印象。 此外,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高,还得益于其本身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自动驾驶路测的行动。2017年,中国仅有一个城市发布了自动驾驶规范;到2018年这一数量增至18个,牌照发放了101张;2019年城市增长到22个,牌照增加到202张,而且自动驾驶领域创业企业的数量和投资金额也随之迅速增长。 从技术、发展速度、社会接受度等多个维度来看,中国的自动驾驶落地速度很可能快过国外,此次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北京落地是一个好兆头,预示着中国自动驾驶的春天真正来临。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某天,自动驾驶车辆也会如自行车、公交车、私人汽车一样成为道路中普遍的一员。文/东方亦落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