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过“虚假繁荣”的三足鼎立,流量模式才是二手平台“精准深耕”的必杀技
爱回收也不太为流量发愁,京东、厂商的独家线上渠道,全国数十个城市700+门店,线上与线下的流量比为4:6,这些数据已经证明它找到了一个稳定的流量模式,而且由于是场景驱动的流量,所以相对来说流量的质量更高更精准。 三强鼎立中,只有转转是采买模式。 不是说流量采买模式不好,它毕竟支撑了很多中小垂直平台的生存,但在“精准深耕”时代,这种粗犷式的采买模式就像是扛着鸟枪土炮,去打一场现代化战争。 首先,流量采买对象不足。 互联网的流量入口很多,小到一个个广告联盟网页,大到百度和微信,每日的流量都是数亿级别的。 但是,适配二手交易的渠道入口却不足,电商发展到今天已经高度垂直化,APP和小程序囊括了99%的订单,二手电商是一手新品的延伸,这种长尾商品在获取流量的时候一定不能单打独斗。 举个例子,大家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经常看到各种商品或加盟广告,有多少人去点开?可以几百万的点击中,能成交一单就不错了。二手商品的附加值更低,利润更低,这种高昂的开支是注定行不通。 相比于闲鱼和爱回收,流量采买缺少一个优质且固定的入口,无法争对特定人群推广,天然的弱一筹。 其次,58和腾讯心有余而力不足。 腾讯是58的大股东,58把微信九宫格的入口给了转转,但尴尬的是,无论是58还是腾讯都没有电商业务,只能依靠泛流量支持转转做流量型业务,没法深度切入交易,这给服务和信任问题带来了无法化解的矛盾。 而且前面我们也说了,58旗下有多个垂直平台,如果转转无法在业务增长上带给上面期待,能在九宫格待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 最后,采买模式质量低下且价格昂贵,性价比太低。 采买模式下,第三方平台提供的仅仅是流量,无法提供背后的供应链能力,如此一来流量溢价就会大幅度降低。 以母公司58为例,本身就是口碑和平台监管下滑,导致流量变得低价值,这种流量对于有“信任黑洞”压力的二手平台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转转也希望在这一方面弥补,比如成立“采货侠”丰富供应链,但这本身就是一种额外的支出。 就拿腾讯的流量来说,2018年黄铮接受《财新》杂志采访,提到与腾讯的关系时说:(你以为腾讯的流量便宜),腾讯的流量不便宜啊。 无论是长久的口碑积累还是专业垂直能力,采买模式都不是一个好选择,尤其是“精准深耕”趋势愈发明显的时候,这种模式下很容易丧失竞争力。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转转2019年10月~2020年8月活跃用户逐步走低,也从侧面验证这一情况。 转转是这样,其余的垂直分类平台也是如此。 三、“花盆效应”更加明显,二手平台终局已经不远 2018年,共享单车出现倒闭潮,摩拜、ofo等独角兽成为轰然四散,而哈啰单车却在部分地区实现了盈利,并成功笑到了2020年。 哈啰崛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背靠阿里,在二线城市稳扎稳打,去做难而确定的事,相比起粗犷资本和流量催化出来的摩拜和ofo,流量来源更稳定,而且由于哈啰是阿里本地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支撑性也更强。 二手市场也是一样,以利润最大的二手手机为例,由于新品手机的出货量趋于平缓,所以接下来更强调平台本身的能力,场景、流量获取、供应链的作用更加凸出。当潮水退去的时候,裸泳的人会很难受。 当前,二手市场已经进入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 花盆是一个半自然半人工人工化的小生境,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命养料严重缺乏,二是人工介入会比野生长得更好,三是一旦离开了人工照料,就会迅速的枯萎。 在二手市场中,平台本身的资源和优势就是花盆的养料,流量获取就是人工介入,而流量模式,就决定了它是否有枯萎的危险。 闲鱼、爱回收、转转都要遵循这一规律。 从目前来看,三大平台中闲鱼背后有阿里,有鱼塘社区文化;爱回收背后有京东,有线上线下场景能力;转转最“中庸”,它本身没有二手生态优势(生命养料缺乏),背后是微信九宫格和58集团(有人工介入培养),但是流量采买模式的缺陷又限制了它的自生长能力(离开精心照料)。 互联网最怕中庸,转转会比诸多小平台要好,但是在“花盆效应”之下,如何寻找流量与KPI之间的平衡,摆脱流量采买模式,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否则,下盘不稳,三足鼎立只是“虚假繁荣”下的表象,二手电商的终局战场上,积弊必将爆发。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