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造车,造了个"寂寞"?
另外,造车这件事其实也是一个双边平台经济,产品力越强,用户认知度越高,造车企业在产业链端的话语就越强,反之亦然:跨界造车在产业链端没有话语权,用户认知感低,造出来的产品也缺乏竞争力。这也是跨界造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辆新车的产品力构成如果按比例划分的话,造车技术占比20%,工业制造能力占到20%资本占到20%,汽车产业链条的整合能力占到40%",上述业内人士对互联网江湖表示。 从大的市场环境上来看,抛除政策因素,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相比在产品力上其实没有特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新能源车必须产品力大幅超越同级别燃油车,才有市场,销量才会有保障。 典型的比如特斯拉,为什么电动车里特斯拉卖的好,一方面,在品牌形象上强势对标BBA,做豪华品牌,但在产品上反其道而行之,Model3价格下探到30万以下,打的还是大众、丰田的市场。 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许家印,"恒驰汽车在品牌上能够直接对标BBA吗?在产品力上能超过丰田、大众吗?"恐怕做起来,会非常的难。 从今年恒大发布的新车PPT来看,"画饼"的意味确实浓了一些,虽然恒大方面表示在产品力上,恒驰汽车可全面对标特斯拉,并预计明年下半年陆续下线量产。但实际上,业内人士也都明白,这顶多算个"碰瓷营销",产品实力究竟能不能对标特斯拉,在没有量产车下线之前,谁都确定不了。 不过退一步来讲,即便是恒大汽车找准了品牌差异化定位,续航里程不输特斯拉,但在价格上能做到有竞争力吗? 为什么只有苹果能够制造出iPhone ,抛开技术不谈,在工业生产上,通过苹果一代到四代的产品,库克已经完成了对全球最优质的电子产业供应链的整合。对于恒大汽车来说,短短两年之内,没有量产车,此前未深入汽车领域的恒大就能完成对汽车供应链的整合吗?恐怕难如登之蜀道。 造车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系统化的核心能力是买不来的。 国内半导体行业几十年血与泪的教训说明一件事,在高价值产业链条中,核心的技术和产业烧钱是烧不出来的。 汽车行业也是如此,近百年以来汽车工业都是西方社会经济的动脉,这个精巧的工业价值链条中,后来者想要分一杯羹,没有那么容易。 单从汽车行业来看,奇瑞的发动机技术,吉利的整车制造,比亚迪的电池技术,都是长年累月的积累,更不用说BBA、大众丰田等品牌以十年计、甚至百年的品牌、技术积累。 当然,新造车势力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从大的方面来说,政策的倾向性,是新造车势力短期价值的基本面,而汽车行业电气化的大趋势则是支撑新造车企业长期价值的根源。 但是,仅仅有基本面还不够。造车(无论是传统还是新能源)本质上是产业驱动而非资本驱动。 所以,更重要的是在长期主义的原则下,真正把资本沉到国内的汽车制造产业链条中去。 如何把真金白银变成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核心能力,进而构筑起整个汽车制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一点才是国内造车新势力能否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