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即红海时代,RPA初创企业切记,要长远生存勿贪眼下荣光
内在层面上,因为RPA“摆渡车”式的存在,使得它能够在不影响原有IT系统的结构下,解决接口缺失问题及数据迁移的自动化。也就是说,RPA可以把旧的、新的、不同系统的软件及设备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企业运营的新基建。其中的重点在于,RPA投入低,部署快,见效迅速,大小企业都适合。 外在层面上,很多提供新基建服务的企业,仍然存在效率不够高的情况。业务流程需要深度优化,数据流转需要进一步打通。而引入RPA,可以让这些企业快速、高效地优化运营,进而高效对外输出新基建能力。 同时,RPA本身也是一种新基建。云化后的SaaS型RPA,可以让每个企业都能轻松的应用RPA,将来还有可能成为个人办公不可或缺的人机协同工具。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RPA是新基建中的新基建。所以,新基建类的榜单评选,对RPA厂商的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 评选品质良莠不齐,能否考虑多些诚意? 各种评选活动,对RPA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什么东西多了都会有那么一点不和谐的存在。接下来,说说王吉伟频道对这些活动的一点看法。 会议、颁奖等活动,对于曝光RPA厂商及其产品有很好的效果,对于行业而言也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否认活动的价值,但很多的活动却也令一些企业感到失望。 我们知道,凡是榜单、评选、奖项之类的活动,至少要包含几个维度。一个表现公正、让人信服同时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客观参考价值的榜单或者奖项的评选维度,至少应该有三个以上的维度,而且其评估体系也应该是多维度的、立体式的。维度越多,评估的颗粒度越细,也就越能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更能提供客观的参考价值。 但有些活动在奖项评选上,甚至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评选都存在一定的维度与参照问题。譬如,让一个已经融资三轮以上的RPA企业,跟一个刚拿到天使轮或者A轮融资的企业,获得同一个奖项,评估标准是什么? 再如,让一个RPA初创企业,和一个商业模式已经跑通、生态几近完善的RPA行业元老,同时拿一个商业模式或者企业战略类的奖项,这种奖项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 相信面对这种奖项设定,很多RPA厂商的心声应该都是: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 办一场企业不想参加或者不得不参加的活动,设一个对企业来说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奖项。主办方有没有考虑过,服务的对象会产生反感呢?或者说,不是你的活动有问题,而是你选择的受众不对路。 这一点,值得相关机构和RPA厂商共同思考。 后记:RPA厂商不要太在意眼下虚名,更需如履薄冰的谨慎前行 建议刚上线不久的RPA创企们,不要太在意追求虚名。先不说一些奖项的水分如何,即便拿到奖,也只是对你之前成绩的肯定。拿到这个奖,却并不意味着就就拿到了免死金牌。以后发展的如何,那是需要产品证明、用户说话、数据佐证的,没人能保证今年你拿到奖项,明年不会A轮死、B轮死或者C轮死。 所以,对每个国产RPA厂商,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是应该长期秉持的,而不是热衷于奔赴各种会场领各种奖。 奖项这些东西,永远是给外行人看的,内行人看的是你的实力。没有实力的产品和厂商,合作伙伴都不愿意搭理你,是不是这个道理?像来也科技能够与以严谨著称的微软达成战略合作,肯定靠的是实力,而不是什么奖项。同时,RPA厂商的实力,也不是通过几场评选活动就能证明的。 所以,外在的奖项啊背书啊啥的,做到有就好了,适可而止。主要还得靠扎实做内功,不管是市场份额还是产品能力,那都需要厂商们真刀真枪地冲锋陷阵的。 这里也奉劝相关机构一句,最好不要看到RPA刚有火的苗头,就大搞各种活动,然后以颁奖的名义“收保护费”。 王吉伟频道不反对大家都搞会评奖,但首先要考虑活动对行业的价值。另外,是不是也要考虑下厂商们的感受?给RPA厂商们一点发展的时间,给它们合适的帮助与建议,等行业成熟了企业发展了,进行更深度的合作,岂不是更好? 否则,人工智能行业关门倒闭的今天,或许就是RPA企业发展的明天。更何况,RPA行业天花板更低、市场更加垂直呢?你就想啊,连AI厂商都要借RPA落地,来跟RPA抢饭碗。至于RPA行业将来的惨烈竞争状况,大家可以细细的品一品! 事实上,因为技术、架构、生态等趋同性与相似性,RPA行业已经显现“出生即红海”的特性。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RPA不算新技术,且有开源架构与技术,理论上软件企业都能做,也就是进入门槛过低;另一方面,RPA的门槛其实也蛮高,当代RPA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AI上,这意味着算法模型可以决定RPA的产品能力。 面对做过大量AI实例训练的头部RPA厂商,又岂是新进入行业的接入通用AI能力的RPA初创团队能比拟呢?这一点上,怕是连处于第二梯队的RPA厂商也不行。 头部RPA是各自算法能力的竞争,腰部、尾部是各大厂通用AI的竞争。几年之后,RPA行业的两端,都将是极为惨烈的竞争。虽然腰部以下的RPA厂商能够与头部RPA同台领奖,但行业更多的机会总是会更眷顾头部。强者恒强虽不是方法论,却最能反映残酷的现实。 估计,想到未来的苟延残喘,很多刚进RPA行业的创企,应该就不会那么自在了吧。要的正是这个结果,因为不自在才是正常的。 最后,希望RPA厂商们能够真正看懂这篇文章,回归本质做产品搞经营。 文/王吉伟【王吉伟频道,关注TMT与IOT,专注数字化转型与流程自动化。】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