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全家桶”大势所趋?AI独角兽仍需警惕“寒武纪现象”
告别华为的寒武纪,关于它的未来让不少人心存疑虑。根据此前寒武纪的招股书显示,在2017、2018年寒武纪的收入中,华为的订单分别贡献了98%、97%。没有了大客户的支持,最起码在目前或许是寒武纪非常艰难的一段时间。 在一定阶段,智能硬件厂商或许需要寻求技术的外包,可未来谁又能保证头部硬件大厂不会像华为一般开始自营呢? 事实上,除了需要警惕"寒武纪现象",对于技术层的AI独角兽而言,需要担忧的事情可能还有很多。 *科技巨头的技术降维: 巨头的技术布局,很多时候只是做的时间问题而不是做不做的问题。 BAT在产业上半场看开辟新业务的逻辑是少犹豫、快出手;下半场是长周期论证,长周期决策,更多的是亲自躬身下场。即便前期是代理人战争,后期一旦场景价值凸显,巨头更多的时候其实会想着控制在手里。 目前看来,虽说阿里有计算机视觉,百度有语音识别,但很多企业还是会选择用AI独角兽们的技术。那么从长远角度来看,谁的价值会更大一些呢? 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智能家居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既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这类交互方式上的技术服务,也包括操作系统层面的服务。但是移动互联网也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握各个服务入口的BAT、美团等巨头受众,其实也掌握着智能家居延伸的生活服务场景。 一个是技术的单点输出,另一个是技术的整合打包,谁更有价值?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硬件大厂态度难料,长尾玩家竞争力存疑 包括OPPO在内的许多硬件大厂,跑步进入智能家居领域,是否具备长远价值呢?目前看来,还是让子弹再飞一会为好。 首先,智能家居领域,有不少老玩家存在,它们已经在智能家居层面有一定的市场认知。这种品牌层面的"护城河壁垒"不同于技术研发层面的"安全区壁垒",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往往很难通过研发烧钱完成布局。而且年来进军这些领域的企业也有过于多了,接下来会面临一定程度上的供大于求,这就导致布局价值的不确定性增强。 其次,国内手机市场,由于上半年受疫情困扰,暂时不考虑今年的出货量。但参考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8620万台,同比下降15.6%。2019年全年,智能手机中国整体市场出货量约为3.7亿台,同比下滑7.5%。下降幅度较2018年(-10.5%)有所减缓,行业存量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加明显。 OPPO们进入智能家居,这到底是真的做好准备了还是手机市场环境倒逼下的结果?目前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观察。而且,电视行业本身不是个好做的生意,电视厂商们都开始去做半导体了,这时候OPPO再杀进来似乎具备较高的不确定性。 当然了,相对于一些可穿戴硬件,电视的想象力可能会更大一些。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电视、手机等产品组建的矩阵选择上遵循了家庭生活中的事物性和场景性,在品类上选择用户生活中的高频刚需性场景。 在这一方面其实类似海尔智家的智慧生态模式,是在原有家电服务的基础上去做智慧化这件事,从心理层面上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应用端玩家的竞争力存疑,导致未来不确定性较大,这对于AI公司们而言似乎不是什么稳定的依靠。 而长尾的中小玩家,可能疑虑会更多一些。毕竟在家电市场一贯都是少数几个巨头垄断市场,奉行明显的"二八原则"。未来能否成长成为参天大树?有可能,但很难,毕竟消费互联网时代头部硬件大厂们的品牌认知不是那么容易被攻克的。 事实上,智能家居的构建形态达成共识,但是国内各方巨头与国外巨头的实现路径却有所差异。 国内方面,智能家居市场格局更割裂一些,而国外智能家居正在从割裂走向联合。 去年12月,在国外的智能家居行业,亚马逊、苹果、谷歌达成了协议,宣布他们正在制定一套智能家居产品的共同标准,目的在于使得不同公司的产品、生态体系可能会实现融合。 或许这也为国内智能家居的后来者,以及长尾玩家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毕竟单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生态资源往往具备不同优势的整合功能。由OPPO、VIVO这种量级的制造业大厂牵头,整合长尾企业资源,这或许会是个对抗行业"老司机"的方法。与其坐等巨头们去做生态资源的整合,倒不如现在提早联合起来,至少在话语权上会更高一些。 也只有智能家居领域非巨头玩家们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AI独角兽们的商业化价值或许才能实现最大化。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