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还需爬坡过坎
发布时间:2021-10-29 14:23:03 所属栏目:经验 来源:互联网
导读:世界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进入以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为主的自立自强阶段,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原始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因素。 延揽世界一流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
![]()
世界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进入以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为主的自立自强阶段,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原始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因素。
延揽世界一流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但也要看到,我国人才发展事业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其中人事、评价、组织三项制约因素须尽快克服。
“中材大用”倾向须被关注
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意味着我国科技已走过以引进吸收、规模效应为主的阶段,正开启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
我国科技由“大”变“强”,我认为关键在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破除“四唯”“五唯”。长期依据“四唯”“五唯”标准选拔、培育人才,会阻碍真正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即在人才发展实践中,过度重视人才拥有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顶刊论文、国际专利等成果的数量,而实际上论文、专利数量能衡量和筛选的往往只是中等人才,真正的一流人才并不能仅依据这些标准来评判、培育。当科技发展进入更高水平阶段时,如果我们还不能打破“中材大用”的局面,人才发展将落入“中等水平陷阱”。
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是一流人才的事业,延揽一流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是决定性条件。国际一流人才包括已成名、半成名和未成名三类,已成名的一流人才不易受到“中材大用”者的影响;半成名和未成名的一流人才,往往是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却受到种种因素影响,难免在现实中发展受到制约。
让没有做出过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可想而知。“中材大用”和“唯帽子”者如果成为科技群体中的决策者,便可能成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发展的障碍。
原始创新亟须摆脱评价之困
完成原始创新需要三个环节:做出、发表和得到同行承认。在得到同行承认之前,它只是普通成果,甚至只是一个别人眼中的“错误”。
原始创新是突破性成果,难度极大,而且会挑战学术权威,甚至推翻已有的认识,不易得到同行承认。有时,利益既得者会利用同行评议的主观性和非共识,来排斥、压制原始创新。这在世界科技史上并不鲜见。
目前,同行评议是科技界的主流评价方法,但其有效运行其实要有严格的前置条件。即使在发达国家,同行评议的公正性也饱受争议。有的国家还多次举办听证会,质疑同行评议,批评其容易形成“关系网”,压制新思想和新突破的出现。
评价常规研究成果,同行评议尚可公正,但是评价原始创新往往做不到及时公正,正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所说,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已有的定论,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健康的学术诚信、创新文化、人才秩序(大材大用、中材中用)的环境,让同行评议真正发挥积极作用,使原始创新摆脱评价障碍的困扰。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