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受阻,是你不明白场景开发
用场景开发视角,重新思考增长。
”
很多品牌在增长受阻时,第一反应是增加产品品类。
比如,你是一家纯牛奶品牌,为了获得增长,你开始生产低脂牛奶、含乳饮料。但是,买纯牛奶的消费者,一般不会同时买低脂牛奶和含乳饮料。
增加品类这种做法, 短期内会带来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各个品类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反而分散了企业的营销资源,臃肿的产品线最终会变成企业的增长负担。
这就是最常见的“增长天花板”。如何打破这个天花板呢?我认为关键是:
不能用“品类”思考增长问题,而是要用“场景”来思考。
用场景替代品类,打破增长的天花板
我们回到那个牛奶品牌的增长课题上,尝试用场景替代品类,重新思考一下这件事。
牛奶是一项家庭消费品,主要购买者是25-45岁的妈妈们。
早餐时间,妈妈们会准备“早餐奶”。把牛奶作为早餐,是为了补充一天的营养和能量。
所以,“早餐奶”一般有两种研发思路:一种是在牛奶里添加谷物,起到扛饿的作用,这是补充能量;另一种研发思路是,提高牛奶的蛋白含量,添加钙、锌等营养元素,这是补充营养。
妈妈送孩子上学时,会给孩子塞一些零食。在奶制品里,奶酪棒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携带方便、有甜味、还健康。
到下午时,妈妈们已经工作小半天了,有点小饿小疲惫。所以,她们很喜欢在下午三点到四点之间,去公司附近的便利店买点下午茶。这个时候,酸奶就被加进了购物车。
在一天即将结束时,有些人习惯喝一杯热牛奶助眠。牛奶里含有色氨酸,能让大脑分泌出导致昏昏欲睡的神经递质,国外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研发专门用于助眠的牛奶。
早餐奶、奶酪棒、酸奶和助眠牛奶……在不同场景下,妈妈们购买了不同的奶制品。虽然看起来新增了四条产品线,面对的依然是同一批消费者。
这就是产品延伸和场景延伸的区别:
产品延伸,是让不同的产品线,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而场景延伸,是让不同的产品线,满足同一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品类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增长逻辑,场景是以人为中心的增长逻辑。
产品延伸会带来的问题是:新增的产品线,会分散企业的营销资源。因为不同的产品线,要去面对不同消费者的不同类型的需求,这是典型的用数量换增长。
而场景延伸的好处是,即便产品线增加,生产端的资源分散了,但是营销端的火力依然是聚焦的,不同的场景共同为同一拨消费者服务,这等于把生意做得更深了。
所以,产品延伸是把业务做宽,场景延伸是把业务做深。
当我们把业务做得越来越宽,我们只是满足了消费者的表层需求,企业的护城河看似越来越宽,但河道非常浅,抵御竞争的能力非常差。
当我们把业务越做越深,我们是在不断挖掘消费者的深层需求,企业的护城河看似窄窄一条,却深不见底,任何竞争对手都很难轻易抢走我们的生意。
所以,我们要用场景延伸替代产品延展,只有这样才能击碎增长的天花板。
场景,就是“具象化”的需求
什么是“场景”?这个概念最开始被吴声老师提出来,近些年已经被营销界用烂了。但把“场景营销”喊的最响的那群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叫“场景”。
是啊, 什么是“场景”呢?我举个例子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送礼”就是一个场景。提到“送礼”,我们脑子里很容易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春节期间,你家的门铃响了,亲戚拎着几箱啤酒饮料,满脸堆笑地给你们全家拜年……
在这个画面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了,活像一个短小的故事切片。
所谓“场景”,就是某时某地某人身上发生的某件事。
在一个场景里,不仅包含了消费者、产品、消费行为,还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轴。
所以,当我们用场景来思考商业课题时,我们就把原本朦胧、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这种“具象化”可以帮我们更轻松地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
场景=发现需求
假设你是一个卧室家居品牌,当你想获得增长时,你该如何用场景来思考问题?
首先,不要把自己当成卖货的,卧室家居产品涉及的用户场景只有一个,那就是“睡眠”。你应该围绕睡眠这个场景来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
想一想,你在睡觉前后都干了些什么?
你一般不会马上入睡,而是会靠在床头玩会手机或者看看书。这时候,你会拿个靠枕或者枕头垫在床头和后背之间。如果你像梁将军一样养了一只猫,你家主子会跳到床角卧下……
在我描述的这个场景里,其实隐含了用户的三个痛点:
第一,睡前即便用靠枕垫着脊背,其实一样不太舒服,我就经常调整自己的坐姿。所以,你可以针对这个痛点,改良靠垫设计,或者让床屏更符合人体力学,靠着更舒适。
第二,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在睡前耗光了手机电量,于是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玩手机?
但是床头和墙面插座的距离总是不尴不尬,不是太远就是被床头挡住。如果床头上安装了两个USB充电口,是不是人性多啦?
第三,床上的宠物总是掉毛,爪子还总会刮坏床单。如果可以研发出不易沾毛、不易刮坏的床单和被套,那么铲屎官们会幸福很多。
如果你用品类来思考问题,原本只卖成人床,为了增加就再增加儿童床;之前卖纯棉四件套,现在就开始卖真丝四件套……
用品类思考增长问题,我们只会在“存量思维”里打转,永远不可能创新产品。而唯有创新、唯有领先行业,我们才能实现超额利润。
而在特定的场景下,你会进入“增量思维”。通过发现隐藏的用户需求,从而改进产品或者研发新品,从而实现业绩增长。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