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陌陌和腾讯的无奈,为什么短视频社交不是一个好的尝试?
市民社会的兴起,就是公民对贵族特权的批评和其他社会的公共关注有一致的价值认同。在更加私人的社交场景下,如果参与者不都是色情狂,那么唯有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议题才有可能然社交过程维持下去,这也是社交产品用户体验的核心,社交也好,视频也好,永远也遵循着和现实一样的逻辑,就像我们不会随时给领导打个视频报告工作一样,两个陌生人也大概率不可能通过视频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2、到底是社交还是要付费 在17年陌陌的陌生人视频连线中,双方只有60秒的交流时间,时间到点后,男性可以选择赠送礼物延长交流时间。 此举把社交变成了付费陪聊。 任何非双向互动的所谓社交,其结果都是用户中的“社交者”向“内容生产者”迁跃,“社交者”数量被“内容生产者”挤压,双向需求变成“一方买一方卖”的单向需求,恶劣的用户体验导致整个生态崩盘,产品成为披着社交皮的“四不像”。 这是为什么智能相对论认为头条基于抖音的社交必然失败,因为所有的内容最终都会主播化,私人和公开在抖音当中很难制定出一个界限。 2019年初,字节就推出了社交应用“多闪” 为什么直播用户愿意付费,这是因为直播本质上是一种娱乐输出,用户对产品本身特性的认知很明确,你播的好,我便付费。 但是在社交上,我付费——你与我交流,这样的行为过程,与社交双方是人格平等的前提相冲突。 一般用户可以接受的是在社交前提升增加成功率的付费活动,比如探探VIP的“曝光度”“可查看用户数量”增加,这是一种有限的特权,并不影响具体针对人的互动过程。 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研究发现,在社交用户中,对陌生人主动,对熟人被动的比例只有1.1%,对陌生人和熟人都主动的占比15.2%,二者合计不到所有人的五分之一。但是视频社交就是一种需要参与者发挥主动性的交流场景,现实中,女性扮演更多的是被动的角色。 如果通过男性付费,来强化社交参与中女性的主动性,这就肯定不是社交了,而是某种“你懂的”东西。 三、社交的护城河,新的技术载体才可能带来有效的生态位区隔 难以充分预知的社会变化,是各巨头在社交领域如此焦虑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自身的崛起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搭上了时代变迁的快车,比如QQ在电信运营商的围剿之下被迫转入移动端,比如微博在网络公民意识崛起数次参与社会热点公共议题,成为全民的“申诉工具”,或者陌陌在全社会结婚率下降和离婚率增高的时间节点成为青年人的”约×神器”。 不论如何,基于视频的社交只是在信息流上从文字变成了视频,因为在现有的社交法则中,视频是文字和图片的一种补充形式,而不会是替代。 视频不会改变社会文化中的潜在交流感知规则。直接露脸注定了这类产品不会成为大多数人的交流工具。 来自VR技术的社交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交模式的载体。社交的本质是信息流交互方式的空间和时间的转化。在VR的场景下,是比现有手机和电脑更进一步的空间迁跃,可以做到虚拟的面对面。而且基于虚拟形象,单对单和多对多视频社交也不会有社交压力。 在2016年的Oculus Connect开发者大会上,是社交VR的首秀。Oculus和Facebook带来了名为Avatar的VR社交服务,经过四年的发展,VR设备还在进一步的更新当中,不过价格和性能已经快接近迅速质变的节点。 从最早原始人面对面用简单音节的吼叫,到传统社会人们在有机团结下的信件、驿站甚至狼烟,这是社交工具的前半场。 再到电子技术出现后人们通过电波、光纤传送文字、语音直到视频,这是社交工具变迁的中场。 所谓的视频社交,只是中场中工具承载的信息流的一种不同的形式,顶多算是浪花,不能算是潮流。 在社交中,真正影响产品形态和用户习惯的,永远是工具载体,而目前来看,只有VR是有可能颠覆现有格局的工具载体。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 •AI产业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