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焦作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酷站推荐 > 酷站 > 正文

蚂蚁金服改名,距离上市只有“一步之遥”?

发布时间:2020-06-25 08:24:03 所属栏目:酷站 来源:互联网
导读:蚂蚁是否在近期上市,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时机到了吗?

同年8月,又有消息称,蚂蚁金服正在谋求上海主板上市,内部人士甚至表示,蚂蚁金服的上市有可能是2010年以来国内市场最大规模的IPO。蚂蚁金服上市后将成为一家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实现再造一个阿里巴巴的壮举。

2017年2月24日,路透香港消息称,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正在考虑为一些科技公司IPO提供更快的审批流程。其中就包括蚂蚁金服、众安在线保险、奇虎360等公司,它们将获得中国证监会的上市捷径。后来,众安在线7月去了香港挂牌,奇虎360则在11月借壳江南嘉捷上市,只有蚂蚁金服如故。

2018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完成新一轮140亿美元的融资后,估值高达1500亿美元,随后有关蚂蚁金服上市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

最近的一次则是今年1月14日,当时有媒体报道称,蚂蚁金服计划A+H两地同时上市,其上市团队已于近日开始在港接触部分机构投资人,中金以及瑞信实际为蚂蚁金服提供上市前期的服务有一段时间了,并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不难看出,每次蚂蚁金服被传上市消息,基本和融资、政策利好这两种情况相关。而且多数是融资,几乎每次融资的前后都会传出相关消息。

上市是门技巧活,同样的企业在不同的时间点或市场,就可能遭遇天壤之别的待遇。比如李国庆就一直抱怨,当当那年上市被严重低估,融资金额太少,影响了他们后续的发展。

其实,上市传闻往往不是空穴来风,很多时候是厂商有意识地试探资本市场的态度。如果市场反应冷淡,厂商辟谣了事;如果受到追捧,争取到一个好估值就果断出手。早前有媒体报道,由于监管机构对其盈利能力感到担心,2018年下半年蚂蚁金服决定推迟IPO计划。资料显示,蚂蚁金服受行业大方向和加大推广等因素影响,当年亏损了19亿元。

传闻蚂蚁金服已经开始盈利,目前可以判断,蚂蚁金服非常乐见股票上市,但更希望以较高的估值IPO,从而获得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蚂蚁金服的融资规模越来越大,估值也越来越高。今年1月14日的传闻中,蚂蚁金服的顾问私下就该公司的股票发售与潜在买家接洽时,对蚂蚁金服的估值已高达2000亿美元。这个估值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可以排在腾讯和阿里之后成为第三大公司,称之为再创一个阿里也不为过。

近来,网易、京东等纷纷在港股二次上市,互联网企业上市环境大为改善,客观上有利于蚂蚁金服的IPO。要知道IPO中,科技概念要远胜金融概念。看来,这一次,蚂蚁金服改名后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科技概念更有利上市

两年前,小米赴港IPO曾创下了很多个第一。

它是香港资本市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创新试点,还创下来了全球散户规模最大的IPO。同样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关于小米的“定位”争论,在当时的招股书里小米认为自己“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可外界却认为它是一家“硬件公司”。表面看起来是概念之争,内里却关乎着小米估值。

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市盈率要比硬件公司来得高,定位成“互联网公司”,小米市值会“凭空”的翻上几倍。

蚂蚁金服改名蚂蚁科技后,业界猜测和要上市有关,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相比金融概念,在股市上科技概念更“吃香”。

根据目前股市的表现来看,金融类公司的估值整体都不算高。以港股为例,小米集团(HK:01810)市盈率现在大概在34倍上下,中信银行(HK:00998)市盈率则在3倍左右,像刚刚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京东集团(HK:09618),市盈率更是达到了111倍。

受疫情影响,今年几乎所有传统银行、信用卡公司股价的表现都很一般,反而不参与资金业务的支付公司出现良好的上涨势头。

其实,金融科技公司改名自2016年就已“风靡”,2018年“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2019年9月,“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同年11月,在美上市的拍拍贷也宣布更名为集团。

这种风潮的形成主要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金融科技开始替代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圈的新概念,另外金融业务的监管趋严,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弱化金融色彩,开始注意强化自身的技术属性。

相比“同行”,2020年中蚂蚁金服的改名并不算早,或许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剧业界的猜测与讨论,至少可以肯定,这次改名是为了未来上市所做的准备。

针对外界的议论,蚂蚁集团方面并未正面回应,只是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在大众印象里还只是“支付宝”的另一名称的蚂蚁金服,其业务边界和体量,早已超过了外界的认知。

从各种角度来看,蚂蚁金服都具备了上市的一切“条件”。不过,上市也是把双刃剑,比如华为一直没有上市计划。上市能够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可付出的代价就是“自主”性,为了“讨好”股民就需要持续的丢出“漂亮”的财报业绩,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这个目的放弃了长远的发展计划。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蚂蚁金服上市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其实,对于“家大业大”的阿里而言,也需要它上市来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这也是天浩认为它今年上市可能性最大一次的原因。

会给阿里带来什么好处?

巨头把旗下业务或子公司分拆上市并不鲜见,例如腾讯旗下的腾讯音乐、腾讯文学分别在港股、美股上市。

最出名的莫过于微博,2014年新浪将旗下的微博业务分拆,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WB就以20.24美元收盘,股价盘中一度涨超40%,新浪微博市值也因此达到41.18亿美元,超过新浪(37.78亿美元)3.4亿美元。

蚂蚁金服上市创造不了一个“新阿里”,却能成为一个“小阿里”。

相比上面提到的几个例子,蚂蚁金服和阿里的关系要略复杂一点。在外界是“一家”人的它们,原本并没有从属关系。2014年阿里美股上市时,招股书披露,根据双方的协议,蚂蚁金服每年需向阿里巴巴支付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金额相当于蚂蚁金服税前利润的37.5%;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阿里巴巴有权入股并持有蚂蚁金服33%的股权。自去年9月24日阿里宣布收到蚂蚁金服33%的股份,两家才正式有了官方上的一个联系。

可以说,这次股份交割,使得阿蚂蚁金服上市后,对阿里的“增益”将会加大。主要在三方面: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