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成自动驾驶商业化最好选择,首先落地的会是网约车平台?
而与寻常约车、上车一样完整的流程,2分钟以内的、低于业界普遍水平的自动驾驶启动时间,后备箱看不到太多设备、保留了充分的行李空间……这次直播显示了网约车平台比其他玩家更注重体验细节的能力。 当然,整个直播也不是尽善尽美,Robotaxi在一个三轮车前停了下来,显示在长尾数据领域,滴滴的Robotaxi还需要通过不断的路测还补足。 (注:自动驾驶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来判断道路上的各种要素,会出现一些长尾的数据没有被训练到,例如此次滴滴直播中面对一个停止的三轮车和一个蹲在旁边的人,无法准确判断,这是长尾数据问题,获取和解决它们恰恰是试运营的重要目的和关键意义之一。) 3、量产优化:外观演化的同时进行成本控制 2019年,滴滴Robotaxi进行过一次媒体封测,“智能相对论”有幸受邀参加,彼时,第一感觉是车辆的外观还是比较突兀,如图: 这次直播中,Robotaxi在表面形象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如图: 样子当然更好看了,但其实,这背后有Robotaxi感知模块体积和数量在缩小的因素。 根据官方的数据,一年前,封测车辆采用的是顶层64线激光雷达、IMU惯导传感器,中间层7个摄像头,第三层2个16线激光雷达,第四层前后各2个摄像头的配置; 到了上海试运营,64线激光雷达+7个摄像头+2个低线激光雷达还可以观察到,但传感器估计被缩小和内置,整体而言在外形上更接近量产的需要,而成本猜测也进行了节约(仍需滴滴官方公布配置)。 4、模式探索:创造更大的商业化弹性空间 网约车平台把自动驾驶方案完整做出来收,如何生产并投入运营(即谁来生产、谁来买)成为商业化落地的具体问题。 这方面,虽然没有肯定的说法,但从与滴滴目前的商业模式中,“智能相对论”可以猜测,滴滴的Robotaxi生产和购买、运营,可能会类似于之前的网约车体系,避开平台自己购车面临高额费用的问题。 其具体做法可能是,通过已经成立两年多的“洪流”联盟与众多车企和产业链合作,与车企合作生产专门参与网约车的Robotaxi车型,出售给与滴滴合作的租赁公司或者滴滴自己的子公司,而滴滴则负责输出自动驾驶技术和运营平台。 这种做法,只是把原来网约车体系中的普通车辆,换成了Robotaxi,就基本上解决了困扰Robotaxi的生产、购置问题。 当然,这只是当下可以猜想到的滴滴的一些初步想法,可能还会有其他变数,但无论如何,网约车的传统经营沉淀,让它比非网约车企业做Robotaxi商业化又多了一重优势,转圜空间更大。 三、“抢司机饭碗”是个伪命题? 滴滴解决了3000万司机的就业问题,这已经被捧上了神坛。某种程度上,滴滴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员是社会就业的最后三重保障,在大众心中是永不应该失业的群体。 自然而然,当滴滴高调直播自动驾驶、走向商业化,必然引来舆论质疑:是否会“抢司机饭碗”? 事实上,如果说自动驾驶挤占司机的生存空间,那么这也是一个全行业的问题,而其中,如果说有一家公司会考虑到司机的生计问题,为司机群体负责的,反而只有滴滴这样的天生背上了“道德要求”的网约车平台。 指责网约车平台开发Robotaxi抢司机饭碗,站不住脚甚至弄错了方向。 在当下,滴滴每天在高峰期有25%的订单没法被接起,运力呈现潮汐性的不足,投放到市场的Robotaxi将直接解决这部分运力问题,并不会挤占司机的生存空间。 而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仍然不能说网约车的自动驾驶会抢司机的饭碗,理由有三: 1、新的职业衍生 马车被汽车替代后,出现了石油工人,出现了庞大的炼油产业,大量的新工种远远超过马车时代; 计算机出现以后,很多线下工种被替代,但出现了中产阶级的核心群体——程序员; 都说人工智能会替代人,但它背后的数据采集与标注产业已经成为庞大的就业容纳地,给予很多原来的车间工人一份坐在办公室内的体面工作…… 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预料到新的技术革命会带来什么改变,很多即便开脑洞也无法想象到的职业不断出现。 对网约车平台而言,花心思在衍生工种的创造上,一定会是一件与Robotaxi商业化同步的事,只是究竟会衍生出什么工种,现在还不好说。 2、司机未必再是一个好的职业 工业革命之前,还有捡煤球的童工,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工种消失。站在当时的角度,捡煤球的工人要被替代,失去工作,而站在历史的角度,捡煤球本身就是一个被技术所替代的工作,它的消失再正常不过。 “司机”也是如此,我们今天先入为主,觉得司机可能是一个还可以忍受的职业,但从长远来看,职业司机尤其是长途司机,为什么不可以被替代掉。让机器去代替那些人类不愿意干的工作,而人去做一些更有价值的工作,岂不是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一件事? 每一次社会技术进步,不管带来什么变化,社会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前进,这一点从未变过。 3、老龄化倒逼Robotaxi填补运力缺口 中国社会正以可见的速度走向老龄化,而网约车司机作为很吃身体的职业,劳动力出现缺口是必然的。 这个缺口出现的过程,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完善、Robotaxi运营区域的扩大,巧合式地撞到了一起,前者将被后者一步步填补,这变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总而言之,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毕竟才刚刚开始,真正实现全面替代是很久以后的事。 在缓慢的演化中,网约车从业者对失业的一些担忧并无必要,那些对网约车做自动驾驶的道德批判也并无道理。 走走看看,再等一等,也许Robotaxi的商业化进程会给予我们更多关于如何看待自动驾驶未来的新视角。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