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孤独是如何变成一门生意的?
2020年8月2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23届宠物展览会上,快手宠物负责人赵文谦正式发布《2020快手宠物生态报告》。 根据报告显示,快手上有关宠物的视频单日最高播放量达7亿;每5.4秒就有一场宠物直播,快手宠物的观众数量已超1亿。 根据Frost&Sullivan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养宠家庭数量从2013年的6934万户,增长到2018年9978万户,5年里同比增长了43.9%。 中国每万户养宠家庭比例也从2013年的16%增长至22%,随着中国宠物市场将会进一步发展,预计到2023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723亿元。 可观的市场基数,庞大的商业规模,宠物市场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经济赛道之一。 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看家护院逮老鼠的猫狗,摇身一变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新风尚。 而根据互联网公开数据,饲养宠物的群体结构中,单身青年的增速尤为可观,这与八九十年代以家庭为单位的饲养情况截然不同。 追求新奇科技与便捷生活的互联网时代反身顾望石器时代与人类亦敌亦友的走兽,商业社会投射在宠物之上的分身也许正应了东野圭吾《分身》一书中“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分身,而正因为找不到,所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的谶语。 猫狗大战,吹响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宠物界,猫与狗占据了半壁江山,截至2018年,中国有2.48亿只宠物,而猫狗的数量占据了1.41亿只,其中,宠物猫数量为6700万只,宠物狗数量则高达7400万只。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养猫的数量比狗少了700万只,但根据《2019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养宠(犬猫)主人达6120万人,比上年新增472万;2019年全国城镇养猫人数为2451万人,养犬人数为3669万人,猫主人增幅超过犬主人。 这意味着养猫的人群在不断扩大。 走访多家宠物店,老板给出的说法与数据相对吻合:“猫比狗好卖,年轻人更喜欢买猫,干净好养。” 随着2010年各地《限狗令》的逐渐出台与实施,宠物狗的饲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给了猫宠市场一定的机会。 经过10年来的发展,宠物猫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城市生活的最佳伴侣。与养狗需要花时间陪伴逗遛不同,养猫迎合了现代年轻人渴望轻松的心理。 根据互联网公开数据,一半的宠物猫的饲主都是90后,除了现实政策原因之外,养猫也更加符合这代年轻人的需求。 “狗子太热情了,我承受不起了。”宠物店里,一个决心养猫的90后女孩小雅(化名)这样说道。 “我之前养的是一只狗,最近搬家,它总是在我走后大叫,被隔壁租客投诉,只好送人了。” 在被问及小雅为什么想要养一只宠物的时候,小雅解释道:“想要找个伴陪一下,一个人晚上闷在公寓里太令人窒息了。” 在一二线城市,宠物猫的市场尤为可观,隐藏在居民楼里的大小猫舍成为爱猫人士的朝圣之地。 根据《2019加班报告》显示,有26.42%的90后每天加班,在一线城市,平均下班时间要晚于正常下班时间1.5小时。 这让互联网一代的90后普遍缺少生活上的社交。在90后最喜欢的书单中,《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曾一度在互联网上大火。而最先接触互联网并善于透过互联网隐藏自己的年轻人,更容易产生社交恐惧症。 漫长的工作节奏,缺少社交的互联网交友,让这一届处在独生子女时代的年轻人愈加容易感受到孤独的存在。 而养宠物成为了解决孤独的最好方法。这其中,猫宠又与互联网时代的气质尤其相符。不需要特别的关注,只需要静悄悄的观察,互不打扰的生活习惯和仿佛无处不在的陪伴,宛如一个个躲在微信朋友圈后面窥屏的好友。 从21世纪初,宠物狗以“德牧”“大黄”“京巴”以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走进千家万户,到2020年猫狗市场的基本持平,猫狗宠物市场第一头衔的较劲其实是互联网带给一代人生活节奏的变迁。 在未来,猫宠市场很可能超过宠物狗的市场规模,承载着孤独印记的90后与00后成为了喵星人统治人类的最好理由。 孤独经济崛起:一种孤单,多种表达 排解孤独不只饲养宠物这一条路。实际上,被互联网分割成“鸟笼”的现代社会虽然被冠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美誉,但由此而来的孤独感却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而孤独是有需求的,需求会感召商业的到来。 在泛社交领域,虽然尚无企业可以撼动腾讯的位置,但 “陌生人社交”已经成为细分领域火热的赛道之一。 不论是质感声音的陪伴、游戏世界的陪玩,还是甘于充当“情绪垃圾桶”的工具人,多元化社交,正在从相对熟悉且封闭的社交圈子,逐渐延伸出随机生成的树洞,带给孤独世界里互联网式的陪伴。 而孤独不止会在年轻人中间发生。中年人实际承担的压力与孤独感会更重。 根据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发布的《2018年中国健康指数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存在有不可应付压力的员工中,中年群体(35-49 岁)占了近半数。大多中年受访者认为工作相关压力较大、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合理度较低,工作内容单一枯燥,缺少物质以外的动力。 而压力不得宣泄的原因之一,在于缺少积极有效的社交。这其中,首先是亲密关系的瓦解。 根据《100万国人性生活调查大报告》显示,40.5%的男人同时拥有多个性伴侣,其中,在婚姻中同时拥有多个性伙伴的男人占比23.8%,而女性的比例则为5.4%。 在另一份有关性心理的调查中,婚内拥有性伴侣的男人并不希望被拆散家庭,而夫妻间的“无话可说”成为中年人渴望重燃激情的宣泄,这未尝不是一种孤独。 而伴随着日本一代草食男、草食女孤独文化产生的性爱机器人,成为了解决孤独人士无法有效建立良好亲密关系的福音。 正如欧洲机器人研究网络的亨利克·克里斯滕森指出,“人们将在21世纪跟机器人发生关系,它将为孤独人士聊天解闷,提供心理满足需要。”未来与人工智能高度结合的机器人,也许正是后互联网时代如同手机一样的必需品。 老人们的孤独最为隐蔽,作为商业社会的次要消费群体,老年人的生活往往并不聚焦在商业镜头之下。但互联网时代忙碌的中年与奔跑的少年,往往让老年人难以追上子孙们的时间。 老年人的孤独可以是公益广告片里对着雪花屏幕睡着的奶奶一辈。但更多的,是广场大妈舞姿之外躲在家中渴望子女陪伴的老年群体。 在商业并未发力的关口,往往是别有用心的骗子一次又一次敲响老年人孤独的警钟,用甜言蜜语编织出精心的谎话,一遍一遍诱导孤独的老年人买下无用的保健品。 互联网高效、便捷、轻松,但社交是复杂的,情绪是聚合的,体验是丰富的。互联网过于扁平的交互逻辑使人的行动可以如同机器般高效运转,但唯独“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与互联网的特性截然不同。 人们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趋势,在这中间,孤独不可避免,他们各有各的感触,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表达。 互联网创造孤单,商业买单? 城市化的进程,割裂了合家大院式的邻里关系,互联网的进程加速了割裂的进程。这是现代社会转型阶段必然经历的阵痛。 而实际上,现代社会的一切商业,也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提供一切服务为这种孤单买单。 在城市用不锈钢的门封闭千家万户的时候,即时通讯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在无人排遣的夜晚与周末精神乏味时,一切投射在屏幕上的影音书软件成为了独自一人的最佳伴侣。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