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家电市场,“机遇”与“投机”一半一半
“现在很多品牌为了‘轻资产运营’,品牌方面不是‘借壳’、就是‘贴牌’,生产则是走的工厂代工,渠道现在线上体系就不用多说,物流也有菜鸟、京东,所以他们可以在诸如‘双十一’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压价格。” “更过分的也有,比如把自己包装成‘洋品牌’的,在国内市场这招依然受用,其实大都是在国外注册一些空壳公司,再授权给国内的公司,摇身一变就变‘进口品牌’了,我们这个赛道就有不少这样的品牌,像之前什么阿诗丹顿啊、YORK约克啊都是这般,像去年美国江森自控还在中国打假,点名国内约克都是假的,网上应该都有报道。” “挂羊头卖狗肉”在国内的家电市场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确实多年以来都是行业结症,目前一些知名外国品牌如惠而浦、飞利浦、三洋、伊莱克斯等等,在国内都有授权经营的情况,真真假假消费者也很难分辨。 又比如,小家电在今年爆发是时势所趋,却也成为了许多品牌“收割”的利器。当然,并不是说作为品牌方就是以此来刻意“收割”用户,只是在推广过程中,为了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往往会有些“另辟蹊径”。 “降糖电饭煲”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在双十一期间,各品牌的相关产品都成为了爆款,像在京东电饭煲5分钟销量就突破10万台,但在去年央视就对相关内容作出过解读,通过一系列的验证,所谓“低糖、脱糖”电饭煲煮出来的饭与普通电饭煲无差异。 至于具备“养生”功能的净水机更是在疫情过后成为了“家庭必备”,抓住消费市场恐慌或是盲目跟风的心理,可能确实能在短期,甚至是今年给品牌带去一波红利,然而这些模式不可能会成为长远之道相比品牌方也是明白的。 诸如此类的还有动辄大几千元的自动炒菜机、臭氧消毒洗菜机等等。将双十一当成“收割节”,随着消费需群体的年轻化、理性化,只会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而“投机”也成不了品牌“救命稻草”。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深挖智能这口井,同好添加vx:zhinengxiaoyan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