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焦作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酷站推荐 > 酷站 > 正文

在线阅读APP 为什么都开始抢kindle生意了

发布时间:2020-12-15 12:11:08 所属栏目:酷站 来源:互联网
导读: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7.4亿人,同比增长1.4%,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中国的

前有kindle武林称雄,后有掌阅、阅文、小米、京东、当当等阅读器蠢蠢欲动,中国的阅读市场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诡谲的变化。

似乎,一个没有阅读器的读书APP,就不是一个好平台了?

kindle踢开电子阅读的大门,硬件or服务?

任何消费现象,都离不开背后兴起的消费群体。

2007年,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推出了一款名为“Kindle”的电子阅读器,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使用亚马逊Kindle购买、下载和阅读电子书、报纸、杂志、博客及其他电子媒体。

这一款售价399美元的kindle,在发售的6小时内被抢购一空,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

亚马逊趁热打铁,在2009年又发布了第一款配备加速器的Kindle DX,不仅在硬件上进行了升级,而且还支持PDF文件,满足了客户阅读的多元化需求。

不出意料,再次迅速售罄。

这一现象,让诸多出版界的人士目瞪口呆——如此功能单一,且存在诸多缺陷的电子产品,何以成为用户的新宠?

科技概念?亚马逊品牌?

都不是。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Kindle的诞生可能是一种无奈。

电子书的概念从70年代就被提出来了,90年代开始就有专门的电子阅读器产品出现,2002年开始大厂商和出版商逐渐开始对纸质书进行电子化。

它有4个明显的优点:1)携带方便,易于在不同设备间传递;2)不需要印刷,规模化之后的成本会比较低;3)可以集成很多纸质书不具备的功能,如字典、摘录、标记、进度等;4)不用等快递,即购即读。

2003年,亚马逊内容产品的销售占到亚马逊收入的74%,而恰巧苹果推出了iTunes音乐商店,在iPod的配合下,快速侵蚀了亚马逊在音乐市场的份额。

这意味着,如果亚马逊再不采取行动,那么阅读市场也很快被苹果和谷歌等公司取代。

2004年,负责亚马逊纸质书业务的高管被任命去负责电子阅读器,贝佐斯对他说:“你的工作就是要干掉自己的生意,让所有卖纸质书的人都失业。”

与此同时,贝索斯开始让亚马逊Lab126实验室着手研发一款新的电子阅读器,并大量借鉴iPod的理念,希望它“可以单手阅读”,就连Kindle这个名字,都是意为“点亮火焰”,暗喻着书籍和智慧所带来的兴奋。

很明显,Kindle的诞生带有明显的互联网思维,电子阅读器不仅代表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更是一个新的流量入口。

这也为中国市场上,各类电子阅读器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知识焦虑推动市场回暖,电子阅读器迎来“多强争霸”局面

2013年,Kindle进入中国市场。

但是,它面临的市场环境与2007年的美国迥异。

2007年,亚马逊掌握着美国最大的读书销售渠道,对出版商有足够强硬的谈判筹码,而几乎所有的图书销售目标人群全都聚集在亚马逊,转化率极高,kindle看似一路攻城略地,但仍然是在做左手倒右手的生意。

“螳螂财经”想说的是,在中国,iPhone 5S才是2013年的明星产品,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中国移动阅读、熊猫看书、书旗小说、掌阅、起点读书、QQ阅读等阅读APP,迅速攻占每一部手机的内存。

这是一个属于移动阅读APP的时代,小米、华为、联想、中兴、vivo、OPPO……每一个硬件厂商,都会在手机出厂的时候强制搭载1~3个阅读APP。

与此同时,中国的出版市场也极为混乱,并无一个霸主出来一统江湖,即便是主打图书市场的当当网,也还在看出版商的脸色吃饭。雪上加霜的是,无孔不入的各类盗版,让这个行业看起来一片绝望,似乎“没有未来”。

结果就是,kindle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着强大的无可替代性,但是在中国的知名度仍然不高 ,就如今天的“猫王”收音机一类,更多是在一线城市中的小资阶层流传。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电子阅读器的命运是相似的。

2011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达2320万台,增长率超过100%,但是2012年受智能手机普及、阅读资源匮乏、盗版横行的影响,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锐减,2012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锐减为1480万台,并且逐年递减态势明显,2017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为715万台,不足2012年出货量的一半。

戏剧性的变化,从2016年底开始。

从这一年开始,得到APP、知乎live、分答、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豆瓣时间等知识付费产品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让知识付费渐渐成为时尚,一直持续到2018年初,“直播答题”将这一氛围推向高潮。

知识付费的兴起,也将“知识焦虑”播种到了中国网民的心里。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经历了草莽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阅文、掌阅、多看阅读、当当阅读、百度文学等巨头,电子版权保护得到了极大改观,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成为网文界的巨头,并以千亿市值登上了港股。

这几乎也标志着,中国迎来了品质阅读的时代。

根据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1%。其中,43.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10.6%的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7.8%的国民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与蓬勃的数字阅读相映衬的是,越来越多的阅读人士,急切需要一个更好的阅读工具。而拥有待机时间长、仿真护眼、小巧专注的电子阅读器,则成了他们的首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07年kindle刚诞生的时候,它被传统出版社吐槽为“伤眼、粗糙、鸡肋”,而到了2018年,电子阅读器成了“护眼、小巧、专业”的代名词。

昔日的恶霸胡汉三,成了浓装淡抹两相宜的西施。

这样“清纯而性感”的赛道,自然也吸引了国内的互联网巨头。

目前,除了汉王、翰林、易博士、易迪欧、方正文房、大唐、台电、三星、文石等等传统硬件厂商之外,掌阅、当当、京东、阅文、小米、讯飞等厂商也纷纷入局,结合内容生态,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阅读器。

多强争霸的大戏,在中国市场拉开了序幕。

电子阅读器已经成为书虫标配,硬件or服务?

受益于中国完备的手机产业链,以及开放的安卓生态,电子阅读器的硬件开发门槛并不高。

甚至,由于手机制造工艺的成熟,国产电子阅读器在做工上已经不觑于kindle,加之为了适应中国国情,诸多品牌的电子阅读器都接入了百度网盘、wifi传书等功能,为产品注入了强大的竞争力。

kindle在优势,已经一点点被抹平,接下来主战场上是国产品牌们之间的厮杀。

从硬件端看,掌阅、阅文、京东、当当等品牌的数字图书阅读器在屏幕大小、清晰度、内存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区别。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