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焦作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人脸识别技术推广受信息泄露难题

发布时间:2021-05-27 20:47:41 所属栏目:大数据 来源:互联网
导读:随着央视2021年315晚会曝光了多家门店利用摄像头获取人脸信息的案例,人脸识别技术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是利器,还是凶器?《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作为前

随着央视2021年“3·15”晚会曝光了多家门店利用摄像头获取人脸信息的案例,人脸识别技术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是“利器”,还是“凶器”?《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作为前沿科技,人脸识别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安防、支付转账等领域,呈现加速落地趋势。然而去年以来,国内外抵制人脸识别的现象愈发突出,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的落地应用正面临重重阻力。

 

人脸识别技术遭遇“全球抵制”

 

今年初,福州市仓山区某小区发出公告称,小区已全面启用人脸识别门禁,原有门禁卡将失效,业主需在一个名为“亲邻科技”的小程序上,录入个人人脸、身份证、姓名等信息,采用人脸识别后,业主可以实现“无接触”进出小区。

 

然而部分居民却对此提出异议,“最大担心是个人隐私泄露,人脸生物信息同时捆绑了身份证、家庭住址等,一旦商业公司保管不善,后果不堪设想。”这并非个例,据了解,今年以来,北京、江苏等地均出现业主联合抵制小区人脸识别门禁的现象。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人脸识别被广泛应用于小区门禁、支付转账、实名登记、解锁解密、公司考勤等场景,部分地区甚至连垃圾桶和厕纸供应机都需要使用人脸验证。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超过1万家人脸识别相关企业,2019年新增企业2110家,同比增长36%。权威报告显示,中国是人脸识别设备最大的消费区域,预计2023年占全球比例将达到44.59%。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脸识别不可谓“无用”。例如在安防领域,新技术可有效防范犯罪分子的身份欺诈,同时帮助寻找失踪儿童等;而在互联网领域,刷脸支付等为优化用户体验提供新的想象空间。

 

然而,一面攻城略地的同时,人脸识别也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去年,济南一名购房者为避免被人脸识别系统判定为“熟客”导致多花钱,甚至无奈戴上头盔看房——为防止人脸信息泄露,多地均已出现类似“墨镜遮面”“口罩挡脸”的场景。

 

针对人脸识别技术引发的不满,天津市于今年1月1日起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浙江、江苏、天津、北京等地均出台政策,限制人脸识别在物业管理、售楼处等领域的应用。

 

而在海外,抵制的声浪同样不小。美国已有多个州市颁布禁令,禁止执法部门、政府机构使用人脸识别和监控技术。去年初,欧盟还草拟了一项计划,未来3到5年内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新技术发展尚存三大隐忧

 

处在“风口”中的人脸识别技术,为何被频频推上“浪尖”?记者发现,与指纹识别等技术相比,人脸识别可实现无接触访问,在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更加安全高效,然而新技术当前遭遇的落地困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发展仍存缺陷,难以打消公众疑虑。

 

滥用趋势明显,信息泄密风险大。近年来,人脸成为不少App和小程序过度索取的生物信息。以网游陪玩为例,用户想注册接单,就必须在App中录入人脸,而在一些高校和租房类App上,人脸信息已经成为注册的第一道门槛。

 

在线下,人脸识别被滥用的现象更为普遍。2019年,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曾在北京多个商场调查发现,不少商场都装有人脸识别系统,并对顾客进行刷脸,跟踪记录消费轨迹,但没一家商场告知顾客并征得同意。

 

“许多企业并没有有效的安防措施,随意采集人脸信息很难保证数据安全。”中国电信福建公司高级工程师曹曦说,目前国内在人脸识别核心算法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极少,市场上人脸识别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安全防护技术不统一,因系统安全漏洞造成个人影像数据泄露的事件频有发生。

人脸识别技术推广受信息泄露难题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