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抽检网红带货羽绒服 大多数不符合国家标准
结果显示,有24批次测试结果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或者推荐使用产品标准,占80%。其中,价格在100至200元间的6件样品均不符合;价格在200至300元间的6件样品有5件不符合;价格在300至400元间的6件样品有5件不符合;价格在400至500元间的9件样品有6件不符合;价格在500元以上的3件样品有2件不符合。同时,店铺销量和信用并不一定和服装质量成正比。
部分样品标识标签不符合国家标准 标识(使用说明)的作用是向消费者传达如何正确、安全使用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产品功能、基本性能、特性的信息。本次比较试验中,19款羽绒服装标识不符合国家标准。其中,产品号型标注不规范的有15批次;纤维成分及含量中未标注纤维含量或含绒量(或绒子含量)、充绒量的有13批次;维护方式符号不规范或缺少的有11批次;使用说明多种形式内容不一致的有10批次;制造者名称和地址未标注的有5批次等。 纤维含量名称让人“雾里看花”。据了解,纤维含量名称应按照GB/T11951及GB/T4146.1进行标注,当标签上的某种纤维含量≤3%时,实际含量不得为0,当某种纤维含量≤10%时,纤维含量允差为3%,当某种纤维含量>10%时,纤维含量允差为5%。 根据试验结果来看,共有6款产品纤维成分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如FFAN牌羽绒服明示纤维含量含有聚酯/锦纶复合纤维,而实测无聚酯/锦纶复合纤维。 9款样品羽绒含量“缺斤少两” 羽绒含量是体现羽绒品质的重要指标,含绒量越高,保暖性越好。按照GB/T14272-2011规定,含绒量应≥明示含绒量-3%,绒子含量应≥明示含绒量×90%。 此次测试的30款样品中有24款在产品上标明了含绒量,其中9款羽绒服装的羽绒含量实测未达到产品本身标明的含绒量(或绒子含量),甚至有1款未达到含绒量50%的要求(据GB/T14272-2011要求羽绒服装的含绒量不得低于50%)。此外,有6款样品未在产品上标明含绒量(或绒子含量)(其中3款未达到含绒量50%的要求)。 近半数样品未标明充绒量。羽绒服装充绒量越高,保暖性越好。GB/T14272-2011《羽绒服装》标准要求充绒量要大于等于产品本身标明的95%。此次试验的30款样品中有18款在产品本身标明了充绒量,其中有4款充绒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未明示充绒量的有12款,此次试验只出具实测值不做判定。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