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火了,但我们对它了解多少呢?
不过人们对螺蛳粉的偏爱已经成为共识了吗?也不尽然。比如也有不少人认为,螺蛳粉热潮很大程度上是疫情导致的结果,只是来源于人们宅家DIY的需求和诸如方便面等传统速食产品的没落。 还有人将螺蛳粉热潮概括为七分猎奇三分真爱,认为消费者的热情难免会消退,话题讨论总会难以为继。 而这些质疑背后更像是的问题是,作为一种从互联网兴盛起来的食物,螺蛳粉怎么逃过昙花一现的命运,从一种“奇观”变成“日常”,从而实现长期的发展呢?或者再具体到行业层面,从互联网下凡的网红食品实体店们,能够摆脱互联网语境的加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足点吗? 人们热衷螺蛳粉只是因为它臭、它猎奇以至于可以称为社交网络上值得“晒”的素材吗?显然不是的,因为“臭”远远不止只是一种嗅觉结果,还隐喻着多种制作食物的方法和风味。 人们嗜臭,可以从生物因素来解释——有臭味就意味着有食物,这也意味着蛋白质或糖类,早期智人胃酸浓度高,可以消化腐肉。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们机缘巧合地也发现了臭味和风味之间的联系,发酵确实会产生臭味,但发酵也产生了某种谷氨酸,而谷氨酸就是“鲜味”的来源。 可以说,对丰富口感的发酵食物上头,这是全人类的通病。 嗜臭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的结果,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到交通条件等,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臭食的追逐都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比如徽菜有臭鳜鱼和毛豆,宁绍有三臭:臭冬瓜、臭菜心、臭苋菜梗子,老饕汪曾祺就是宁绍”万物皆可臭“的拥趸。 臭豆腐、臭腐乳、霉豆渣、豆汁儿、臭皮醋、皮蛋也臭得各有特色,当然话说回来,口味毕竟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事情,嗜臭这件事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分布特征,根据美团数据显示,广西省在2019年全年就消灭掉了一百多万份的螺蛳粉,排行二至四名的河南,广东,陕西,山东四省的人加在一起都没有广西人能吃螺蛳粉。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