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能成为爱回收的铠甲吗?
比如“最多支撑三个月”的西贝莜面和“手撕请愿书”的老乡鸡,虽然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能够帮助他们争取更多的“喘息时间”,但“餐饮”这个内核的存在,还是让他们不得不直面疫情最直观的冲击——客源减少、场地受限、劳动力缺失——最终在所难免地遭遇危机。 与之类似的还有K歌之王、魅KTV为代表的泛线下娱乐产业。无论是新消费还是互联网思维,能够做到丰富人们的娱乐方式、提升人们的娱乐体验,但没有办法改变人们最核心的基础行为——聚会、社交、商务,总是要见面聚在一块儿吧。 但爱回收似乎很难归类到这个序列中。作为标准的互联网时代产品,爱回收有京东的大流量入口,也有独立的app、有小程序,再考虑到二手交易受众鲜明的中产画像,以及物流等相关产业并未完全停工等客观因素,爱回收完全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独立线上场景,似乎不太容易成为西贝们的“接棒人”。 当然也有另一个可能性,爱回收面临的困境其实是行业问题在有代表性产品身上的集中呈现。不过这似乎也很难成立:一方面,疫情之下特殊市场环境对于行业带来的基本是无差别攻击,最终呈现出“聚集性危机”的可能性远远高于“个体危机”;另一方面,理论上头部玩家在占有市场资源、行业注意力的情况下,拥有的缓冲空间更大——最起码能够更早地吸引舆论的广泛关注。 总之当你仔细复盘整个危机的发展路径,很容易发现爱回收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受灾企业”: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的确在疫情之下非常致命,但这些问题也似乎都需要跳出疫情之外才能完成真正的“溯源”。 爱回收可能并没有那么“互联网”爱回收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吗?这个问题很容易得到肯定的答案。电商、二手交易、闲置转让、数码产品,这些与爱回收深度绑定的标签每一个都鲜明地指向着所谓的“互联网基因”。再加上京东这样的投资方作为“第三方加持”,你甚至能在不少行业描述中能看到不少“行业独角兽”、“创业黑马”的定性。 但在资本市场眼里,爱回收的故事可能有另一个版本。 从2015年开始,线下扩张成为爱回收的战略重心。他们在商场、CBD、下沉广场等消费人群密集的场所开设了门店,并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以及设备,帮助用户在现场直接完成交易。到2019年底,这样的线下门店已经达到了600多家,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