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快交卷了,社交媒体们的成绩如何变化?
这样的数据差异,具备非常鲜明的“社交网络时代特征”,即人们的确需求信息的获取,也认同互联网资讯快速传播的价值,但随着用户个体能力的不断赋能(比如拥有更多设备、更多知识储备、更低的操作成本),人民在关注资讯、信息共享的同时,更青睐一个能及时互动和自我发声的渠道。 总之,这次疫情给了社交媒体类产品充分增长的机会,同时也让人们更清晰看到了社交媒体类产品在社会职能分工方面,最核心的价值。而社交媒体的考卷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清晰:相比于“被需求”,社交媒体类产品还能进行什么样的主动赋能,推动整个使用场景有更高的价值。 再来看看具体的成绩单 理论上,社交媒体们的主动赋能是有许多现成模型的,比如赋予用户更多类似于社区运营的权限,曾经是许多内容社区繁荣的关键策略。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模型搭建是一方面,能否在实际环境下顺利运行却是另一方面。现实中多变的因素,常常会让原本预想的机制,在出现各种意外状况下失灵。 而这一点在疫情期间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无论是焦虑情绪的影响,还是疫情本身涉及医学、健康类属性大大超越了普通人的能力范畴,多重因素加持下内容环境的“凌乱感”非得突出——发声者众多,但发声者媒体素养往往大于科学素养;接受者积极,但时效性的强调掩盖了对阅读者本身积累的本质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官方辟谣,怪闻迭出的循环往复,人们恐慌、愤怒各种情绪穿插在信息流中,无疑成为了社交媒体产品们自由发挥的最大掣肘。 最起码我们主动帮忙,不能好心办坏事吧? 所以当我们整理这次大考的成绩单时,“针对性”成为了社交媒体产品们的关键词,并着重体现在了三个答案中: 其一、帮助信息完成自上而下的同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信息传播的确有能力帮助疫情的控制,比如华盛顿大学就曾经通过调查发现,媒体报道量的增加10倍,与此对应疾病感染数会下降约33.5个百分点。 但价值兑现的前提,是媒体传递出来的信息能有效传达给个体——这是个非常困难的前置条件。 具体到本轮新冠肺炎的疫情周期,当央视新闻、丁香医生等权威媒体所发布的实时疫情最信息、能够快速快速触达给每一个普通人,帮助人们能够具体地安排个人的复工、教育、回程安排,从而保证国民生产生活不至于“急刹车”式的突然陷入停滞,就显得非常关键。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交媒体产品们对于这种“信息渠道”,尤其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同步”给予了非常明显的加码: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到直播,尤其是这次疫情期间频频登上热搜的“云监工”雷神山和火神山的建造,政府与媒体的通力协作、信息共享渠道的打通是一方面,内容载体大量的突破传统场景,针对性地对于公共事件进行“主动适配”甚至改造,这在中文互联网行业是史无前例的。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