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流行背后的秘密
读一本书,感受到的只有书本知识向读者的单向输出,然而听书除了能听到创作者富有表现力的声音,也能通过留言,弹幕等形式进行互动,让用户在发表看法的时候,就能轻易地交流。 不过相比于读者,对于创作者的改变就更加重要且直观了。 《2019全国国民阅读报告》中提到,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了0.48本。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 一个成年人每年的阅读量居然不到8本书,这不得不归咎于微博、短视频、直播平台对用户注意力的抢占。书籍要跟短视频平台竞争,书籍的内容也要跟“三分钟看懂某书/某电影”的内容竞争。 尽管阅读媒介经历了从纸媒到电子设备的巨变,但是依然没有改变视觉化的接收方式,电子书的败北,毫无悬念。想要追赶短视频时代,就得不断提高作品对视觉的刺激,这种观点看似正确,但对于图书来说,这样的打法却很不切实际。 首先,短视频总是压缩作品呈现阉割后的版本,对于原作者来说,就像将一道珍馐变成快餐,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其次,像余秋雨、莫言一类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作者,面对新形式下的宣传总显得无可奈何,叫他们像主播那样,在视频中想方设法“圈粉”、“带货”,也偏离了让更多人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初衷。 这也让一部分创作者产生了,“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心态,他们作品的阅读量越来越低。但阅读量下降并不代表着质量低劣,反而代表着优质内容的浪费。 在这种困境中面临两难的创作者们,终于找到了新的出路:听书。听书就像换维打击,用更古老的信息接收方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区别于短视频这样过于次世代的交流语言,有声阅读突破了容貌,剪辑手法等限制,但读者又能通过作者原声或主播富有感染力的演绎呈现文学作品,保留了社交网络赋予内容最好的特性。 之前,有声书籍的出版对于创作者来讲是很困难的。创作者想要出一本有声书,至少还需要播音员、音频制作者及后期宣发的配合,还需要寻找广告主,而且也无法预测这本书是否能带来收益。如果没有专业的法律团队,即便出版后一鸣惊人,后续也可能面临版权纠纷。对于很多创作者而言,这些困难足以让其退避三舍,让一部作品销声匿迹。 但音频平台的涌现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平台能在创作者、播主、粉丝和品牌广告主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让创作者能更专注于创作本身。 以喜马拉雅为例,从故事筛选,配音团队匹配到音频的生产,宣传,发布,它能够把握整个有声化产品生产流程。依托喜马拉雅的的多种盈利渠道,好的内容也会得到合理的回报。 广告分成:不管是在从前的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如今向全媒体进发的时代,广告收入都是媒体盈利的重要来源。喜马拉雅会根据用户数据精准投放广告,减少对用户体验的负面影响。 知识付费:内容付费的出现,是人们对知识渴求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