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号卫星荷载与科学团队 续写中国空间天文观测的空白
科学上我们最关心的就是空白的领域,这是最容易有新发现的地方。好比一片红薯地,如果别人挖过很多遍,我们就很难有收获。”“悟空”号卫星科学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伍健这样说。 暗物质就是一片未被挖过的红薯地。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存在一个巨大的谜团:宇宙的绝大部分质量是人类不可见的。这种谜一样的存在被科学家称为“暗物质”。天文观测表明,宇宙中的暗物质比人类目前熟悉的普通物质(也就是标准粒子物理模型能解释的物质)要多5倍,其物理本质是目前国际上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领域的最重大问题之一。 正是瞄准了这一世界科学前沿,2011年底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正式立项。2015年“悟空”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天文卫星零的突破,使中国天文学家首次拥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卫星数据,改变了此前全球约200颗天文卫星均属于国外的历史。《自然》杂志发表评论称其“开启了中国空间科学新时代”。 在这背后,“悟空”团队功不可没。在任务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研制进度紧的情况下,团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单周工作时长超过100小时成为常态,在数据海洋里以铁杵磨针的精神反复钻研。 数据分析软件是处理暗物质信息的“大脑”,国内没有相关软件,团队下定决心自己动手开发。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次次的失败反而让他们越挫越勇、迎难而上,历经近9000次的更新,软件现在达到了良好运行状态。 正是这种“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锻造了“悟空”的火眼金睛。2015年,卫星顺利升空,太阳翼帆板正常展开,7日后高压电源机箱顺利开机后,“悟空”很快就捕捉到了一个高能宇宙线电子事例。那一刻,团队成员热泪盈眶。 十载耕耘,只为今朝出鞘亮剑,如今“悟空”号已经正常运行5年有余,是全世界目前在轨运行的同类探测设备中,探测能段最宽、本底鉴别能力最强、能量分辨最优的探测器。“悟空”号所取得的突出科学成果对于解开暗物质谜团和揭示高能宇宙线起源与加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力,续写新一代人的航天强国梦 “常老师每次都是最早来的,周末也会到实验室看看,每次看见他的身影,我们都觉得应该再刻苦一些。”胡一鸣是首席科学家常进研究员的学生,也是载荷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他说的“常老师”常进是团队带头人。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