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规则重构+智能制作 影视行业技术怎样提升效率?
为了方便剧组管理,刘斌的工作里有很多需要签字确认的环节。 比如每天收工后,场记会将存有一天素材的SD卡,交到机房,双方确认签字。同时要交付签字的,还有记录现场拍摄信息的场记单,这直到现在还多是用手写,剪辑工作人员得一边抬头看素材,一边埋头看场记单核对场次,而且为了防止场记单丢失,他们还会复印几份,用来留存备份。 听已经成长为制片人的刘斌讲剧组的运作过程,有种重回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恍惚感。产业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却还没能抵达影视行业的生产环节。这里的生产管理还凭借个人的劳动经验,解决问题主要拿人力和时间来堆砌。 事实上,使用现在的技术,并非没有解决办法。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告诉深燃,随着5G等技术的普及,“其实摄像内容,已经可以实时传到云端,进行现场存储,剪辑师立刻可以初剪,而且发现镜头拍废,第一时间就能跟现场沟通调整。要是用以前的方式,这个场景拍完就撤了,后面才发现镜头废了,重新花几十万再来一遍,这种坑非常多”,他表示。 随着5G与AI技术的普及, 影视工业化,首先能解决的就是各生产环节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浪费。紧接着建立标准化,当各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只能凭借专业能力上岗,专业化也就随之形成。这也能让从业者们从人情江湖里跳出,真正投入到影视创作里。 但影视工业化,涉及的生产链庞杂,需要击破的难点太多,到底该怎么入手? 爱奇艺CTO刘文峰告诉深燃,他们一开始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如何把现在更浪费我精力,或者浪费钱的部分尽可能节省”。 综合三年时间的积累,他们推出了三个系统。 IIPS(智能集成制作系统)用在项目期间,集结生产的所有流程,让各环节工作人员都能信息互通。“比如平台同时开发三个项目,都用了某种昂贵的镜头,如果信息不互通,每个团队都会租或者买一个,但通过制作系统来管理,这三个剧组可以各用一天,总共租三天就可以。”刘文峰表示。 IPTS(智能制作工具集)则是一个工具的集合,针对场记(拍戏宝)、选角导演(艺汇选角系统)、制片人(影视制作管理系统)等生产环节上的多个具体工种。 拿针对剧本的“知文剧本分析系统”来说,“它能识别、拆解剧本,你能很快知道里面主演、特约戏份、戏量有多少,需要10天还是20天的时间。剧组跟演员合作,能明确工作进度、所需时间”,参与项目开发的产品经理小张表示。 刘文峰觉得,前两个系统不算是特别有新意,一些技术公司也能做,但用在项目前端的PBIS(制作商业智能系统)则是平台具备的独特优势。这个系统通过大数据,可以判断一个项目能不能做、怎么做,这是把互联网产品运营思路用在制作上的系统。 比如大数据里,“有观众直接看第二集,就说明第一集流失了,这可以反馈给制作方”,刘文峰表示,这个系统就是让内容制作团队拥有像产品经理一样的工具,来研究分析、管理内容。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