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向左内容向右 媒体平台的商业规则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张志华谈到,“用户爱看什么,就把什么送足喂饱,让人停留在舒适圈,看似浏览了很多信息,实则信息非常单一,无法拓展知识面。”这就是“信息茧房”。于是我们看到企业与产品的竞争,从争夺增量的用户规模,进击为争夺存量的用户时间。大量的产品用信息茧房裹挟用户,希望用户沉溺在自己的领地里“kill time”,因为时间意味着注意力的库存,意味着更多的广告资源,以及更多的商业化变现。
但这似乎背离了互联网的初衷——提高效率、信息透明。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甚至粉末化的时代,能真正站在用户角度,让用户可以放松警惕,完全信任的内容已经不多了;能给用户带来愉悦的内容审美体验,让其每一秒时间有意义的内容也不多了;能抵住流量诱惑,真的沉下去着眼于社会甚至全人类的长远发展,真正让用户跳出茧房,打开眼界的内容更是不多了。
这也让人不禁发问:滔天而来的内容信息浪潮里,什么样的内容值得人们把时间交付出去?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真正价值所在?
对新闻媒体来说,如何实现破茧跃迁,让用户不再困守在信息茧房中,从“批量推送”到“投其所好”,再到“开拓视野”,让信息主动去找到“对的人”,已迫在眉睫。
内容的更高境界
都说内容是非标品,叫好又叫座的爆款可遇不可求,我们很难用量化的标准去考核内容的价值,也很难用固定的套路去复制爆款。
尽管内容的元素千变万化,但内容的根基却是不变的——是否为用户带来长久的信任感。
HBO的管理层曾告诉「深响」,HBO成功的要诀在于用户每月付费,他们并非为某部特定的作品买单,而是相信HBO一定能给出超预期的内容。
同样道理,内容如此之多,每一篇图文、每一条视频都是单体的,只有通过内容认可形成信任,才能取得真正的用户忠诚和粘性。
那要如何建立这种长期的信任呢?
让每一次的信息传递都准确、可靠、权威、及时。
以腾讯新闻为例,今年疫情期间,通过实时数据信息的规模化传播和高效权威动态的智能化辟谣,净化网络信息。比如,腾讯新闻旗下的较真辟谣平台,保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的高强度和高质量运营,累计覆盖3.5亿人次,辟谣服务多达10亿次,这也更加印证了新闻资讯永远是强需求,引发公众刷屏的内容,往往是深刻内容或是民生新闻。
在腾讯PCG内容出品部总经理贺国帅看来,信息安全感只是第一步,内容的更高境界,更要给用户带来审美愉悦感和价值成就感。 他认为,提供有价值的有审美诉求的,能引发共鸣的差异化的内容,才能为用户带来审美的愉悦感。
比如《十三邀》,不同于传统新闻访谈节目客观中立的态度,它以“带着偏见看世界”为出发点,抛弃了简单粗暴的娱乐内核,在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度访谈栏目精品——总播放量超5亿,第四季豆瓣评分8.9。
微信图片_20201214145609
而价值成就感则是放大到了更为长远的社会价值上。贺国帅表示,希望让内容产生美好,深挖对社会长远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内容,为用户带来价值成就感。
谷雨工作室出品的非虚构报道《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讲述了时间跨度35年的一个个人悲情故事,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对当下社会及时代问题的探讨。“通过这些普通人你可以更好的还原今天整个中国的一个当下的状态,无论是精神状态、物质状态。”腾讯网副总编辑杨瑞春表示。
好的内容,从来都是有重量的,信息安全感、审美愉悦感与价值成就感这三种感觉交融,并进一步加深了用户与平台的情感连接与信任。
看见、信任、记住
《数字内容产业趋势报告2020-2021》显示,41.3%的用户认为,广告出现在新闻热点、深度报道和高质量的栏目里让它最具有信任感。有些太过生硬的商业诉求会在用户眼里会变得很“尴尬”,反而失去信任感。
正因如此,同时具备上述三种价值的内容非常稀缺,能真正让用户信赖的内容平台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这样的阵地,更凸显出独特的商业价值。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优质内容和品牌的商业化诉求是有一定冲突的。但实际上,这是融合度的问题。
只要内容与品牌能共创协同,就会凸显出巨大的内容张力。内容能融合用户对内容的信任感、让用户移情到对品牌的信任感上。简而言之,内容即品牌,内容品位即品牌调性。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