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绝恐龙的小行星在碰撞地球时发生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1-10-19 15:58:43 所属栏目:数码 来源:互联网
导读:肆虐的火灾 撞击发生后,岩石碎屑和火山灰倾泻回到地面,引发了一系列野火。由此产生的烟雾和火山灰可能加剧了大气层的冷却罩作用,进一步减少了阳光照射。 地质学家在研究岩层时很容易就能估计出小行星撞击的时间,在世界各地的白垩纪末期(6600 万年前)岩
肆虐的火灾
撞击发生后,岩石碎屑和火山灰倾泻回到地面,引发了一系列野火。由此产生的烟雾和火山灰可能加剧了大气层的“冷却罩”作用,进一步减少了阳光照射。
地质学家在研究岩层时很容易就能估计出小行星撞击的时间,在世界各地的白垩纪末期(6600 万年前)岩层中,都有一层富含铱元素的薄黏土。铱在地球上十分罕见,但在太空岩石中却很常见。尽管野火、海啸和其他壮观的事件更能引起人们的想象,但最重要的是地球大气的变化,可怕的大气覆盖层导致了持续了十多年的寒冷岁月。
“唯一会造成大规模灭绝事件的方式就是用某个东西搅乱整个地球,这里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恐龙大灭绝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又称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第五次,也是最近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事件的灭绝程度只能排到第四,但由于非鸟恐龙的集体灭绝,使其成为大多数人认知中最著名的一次灭绝事件。除了非鸟恐龙,地球上大部分的动物和植物,包括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菊石亚纲和多种植物都遭遇了灭绝,哺乳动物和恐龙的直系后代鸟类则存活下来,最终成为新生代的优势动物。
大多数科学家推测,这次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造成的,包括小行星引起的撞击事件,或是长时间的火山喷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发,都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时间相近,被认为是这次灭绝事件的最可能原因。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使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遮蔽了阳光,削弱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全球的生态系统。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事件是缓慢发生的,是逐渐改变的海平面和气候导致了灭绝。
作为当时地球上最大的脊椎动物类群,恐龙首先受到了环境改变的冲击,多样性开始衰退。火山喷发出来的悬浮粒子使得全球气候逐渐冷却、干旱,小行星撞击事件则最终导致依赖光合作用的食物链崩溃,使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遭遇灭顶之灾。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