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斗成为标配,共享单车的技术故事还应怎么讲?
很多人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北斗工程自1994年启动,到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目前在通信、电力、金融、测绘交通、渔业、农业、林业等领域提供多种普惠服务,未来还将渗透进入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这也标志着北斗技术正在逐渐成为技术惠民的国民级应用。 9月22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北斗应用大会上,“北斗+”和“+北斗”应用的落地成了专家们讨论的焦点,北斗在共享单车领域的落地更是引发了大家对共享单车在技术端未来发展的思考:当北斗成为标配,共享单车还会有哪些新的故事可讲? 北斗助推行业技术突破,解决共享单车城市停放难题 共享单车发展到现在有四年多了,资本助推下的“彩虹大战”还历历在目,倒下的企业不计其数,如今的竞争格局虽然还是几强鼎立,但牌桌上的玩家却全变了(目前的头部三强为哈啰、收购了摩拜的美团以及滴滴青桔),行业竞争的重心也由规模竞争升级到精细化运营,但共享单车停放的问题仍然是城市管理的一大痛点。 如何解决停放痼疾?共享单车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北斗。 作为国产的导航定位系统,出于数据安全和技术自主可控维度的考量,共享单车企业使用北斗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站在实际使用层面,北斗在中国整体的定位精准度高于GPS,特别是偏远小城市等地方的定位,北斗的优势更加明显。 北斗应用共享单车的核心原理是,在共享单车的智能锁上装配北斗定位芯片。每隔一段时间,每一辆共享单车都会向北斗系统索要一个它自己实时所在经度、纬度的信息,形成一个小小的数据包,然后发还给单车的后台。 当车辆芯片接收到北斗信号,技术人员能够实时定位车辆所在位置及行进轨迹,同时结合大数据及AI的技术,能够提前预估用户骑行需求,在特定区域内进行提前的车辆调度,满足用户的车辆骑行缺口。 目前除哈啰单车全面适配北斗外,青桔单车在武汉、深圳部分城市部署了搭载北斗芯片的单车,美团单车也在多个城市落地了采用北斗技术支持的电子围栏功能。 随着北斗在共享单车行业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用户通过App找车不再像以前一样“看似就在眼前,却胜似远在天边”,共享单车定位精准度大大提升的同时,无序乱停的城市治理难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在“标配”技术上做价值延伸,共享单车和北斗相互成就 当一项技术成为行业标配,如何在趋向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中跑出,需要企业在趋同的技术能力上再做更多突破,此时技术的价值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1、让停车更有序、更规范 利用北斗的定位能力,通过“定点还车”的方式来达到规范停车的目的,这是共享单车同时采用北斗技术的最初逻辑,由于不到指定地点还车无法结算,就目前的落地效果来看,共享单车无序停车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一大半。 为什么说只是一大半,还剩下哪些尾巴呢?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的场景,在指定的停车区域内,共享单车的停放横七竖八,而运维人员又没能及时转运时,堆积的共享单车甚至会成为阻塞交通的障碍物而存在。 如何将共享单车在指定区域内整齐有序的停放是行业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问题,也是行业运维管理的下一个目标。 高精度“T位停车”技术或许可以给行业一些启发,通过车身内置的地磁计、陀螺仪等多种传感器的应用,结合主控算法,可以实时判断车头方向,从而实现车辆停放姿态与马路T位垂直的功能。 媒体在哈啰科技开放日的现场体验来看,当车辆在与路面方向保持垂直时,车辆停车灯亮起,并发出“车身已垂直,可停车”的语音提示。而调整至其他角度时,系统则提示“请将车辆垂直于路面停放”。 其实在技术上,“T位停车”的难度并不大,关键在于共享单车企业们愿不愿意在细节上再多想一个可能,在对运维管理的标准上自我要求地再严格一些。 2、规范停车行为与提升用户体验不能成为一对矛盾 用技术手段约束用户的停车行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牺牲了一部分用户体验。 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在技术的落地时,既要解决运维管理的痛点,也要以人为本,用户体验不应成为管理提效下的牺牲品。 哈啰出行在落地北斗技术时,将共享单车的通讯能力从2G升级到4G,在行业中率先应用Cat.1通讯技术,用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开关锁速度的明显提升,同时还能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车上服务“,例如基于LBS的动态天气提醒、商圈广告推送等。 在运维端,我们知道,无论共享单车有多大的投放规模,都会存在运力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用车高峰时段或者偏远路段永远都存在“人找车”。 北斗赋能共享单车企业运维的最大价值在于,基于大数据分析之下的智能调度平台可以实现“人找车”到“车找人”的进化,即需求在哪,服务就在哪。 共享单车企业大多都根据北斗定位形成的数据基础建立了各自的智能调度中心,通过后台收集车辆定位信息,了解每一辆车的实时位置和行动轨迹,形成大数据并制作出测试模型,从而提前预估用户的骑行需求,从而做出智能规划、智能调度、智能派单这样的决策。 根据哈啰出行公布的资料显示,哈啰开发的“哈啰大脑”智能调度已经落地了全国近200个城市,相比人工经验调度,哈啰出行每辆电单车平均每天至少可以多服务一位用户。 此外,“哈啰大脑”甚至还能预测可能的“失联”车,以及为车辆建立一个五维度的“健康图谱”,为车辆的“健康状况”打分,从而进行更及时的车辆维修与保养 。 我们可以注意到,随着数据积累的数量与维度越来越厚,共享单车智能“大脑”的预测模型会越来越趋向现实,同时能力范围也会相应变大,这对于共享单车企业运维管理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北斗生态赋能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也要反哺北斗生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北斗技术、北斗生态在共享单车行业的落地,在用户体验、运维管理和城市治理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换一个思维方式,共享单车大范围的采用北斗技术,在一种程度上也在反哺北斗,加速了北斗技术、北斗生态的市场化、商业化进程。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