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走上平衡木:社区化与商业化大博弈
激进破圈的B站,再次传来新动向。 据路透社报道称,B站拟考虑在香港二次上市,将出售10%股份;同时,另据CNBC报道,B站正加紧准备回港上市,募资金额达到10亿-15亿美元。 自2019年以来,阿里、京东和网易纷纷回港上市,新东方、拼多多也多次被传出将在港上市,在美国收紧对中概股监管,以及中美大博弈的环境下,回国二次上市,B站不是头一份,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回看B站自身,其正行至何处? 到今年,B站年满11周岁,如果再过十一年回看B站经历的路,2019年绝对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引入正版影视、营收去游戏化等激进破圈动作,皆源起于2019年。 不过,速度无法掩盖一切问题,作为泛二次元内容的年轻人社区,“小破站”面临着和豆瓣、知乎等社区产品一样的挑战,即在社区氛围和商业化之间并保持平衡,这涉及到用户、内容等多层面。 因此,B站如何稳住平衡木? 用户:去留之间 2011年上初中的时候,小清第一次接触到日番《吸血鬼骑士》,当即就被剧里的cos衣服吸引,去全县唯一一个动漫店里却发现没货,店长还是从总部帮她调的货。 穿上cos衣服的小清,感觉自己像动漫里的女主角。 一入二次元坑深似海,从初中到高中,小清花了将近1万元置办各类cos服,甚至在墓地里出过cos服的片子,高中时组织20多人的动漫社团排练舞台剧,到外地参赛。 小清回忆到,高一暑假时组织动漫社团排练,写剧本、租场地、置办衣服,一个多月把舞台剧排练完,最后去外地漫展参赛,拿了一等奖,奖金1200元。 “虽然1200的奖金根本不够我们平摊,因为人均投入就有1000多元,但我还是特别兴奋,感觉小小年纪办了大事,很有成就感。”小清告诉地歌网。 从接触、了解日番,到演化成个人兴趣,最终融入二次元圈层,和众多95后一样,小清培养了对二次元的兴趣,而相比于70、80后,95后们更愿意在个人兴趣上投入时间和金钱。 如今,95后群体正在B站释放着自己的兴趣,亦或沉浸到自我兴趣之中。 成立早期的B站,二次元氛围浓厚,用户自由地上传番剧、在弹幕里讨论喜欢的动漫人物,就连“bilibili”都取名自日漫《某科学的超电磁炮》里一种武器的声音。 但人总会长大。 2014年上大学后,小清就加入了动漫集英社,但新人没有什么话语权,大学里还要考证、参加学生会。最关键的是,在接触了各类书籍、美剧之后,小清觉得,动漫的内涵越来越浅了。 小清入学的同年,靖宇在朋友推荐下看了B站的游戏视频,“当时正好在玩魔兽,比较喜欢看‘逗鱼时刻’‘起小点’这些UP主”。B站给他的感觉是“很亲切”,而靖宇是在看了游戏视频后,才知道B站还可以追番。 其实,早在2012年,B站就已涉足游戏领域;一年后,B站开设科技频道,两年后增设生活、时尚频道。到2018年4月,B站的非二次元视频占比已经超过50%。 这一切,都发生在B站“激进出圈”的2019年之前 显然,和小清一样,B站用户也会长大,心智不断成熟意味着内容需求更为广泛,涉猎游戏、影视再正常不过;B站只是顺势而为,由核心二次元向泛二次元扩张。 这是用户自然选择的过程。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2019年Q2财报会议上,B站宣布未来要加大“对没使用过或从未听说过B站的用户的营销”,而陈睿直接立下“军令状”:2020年底达到1.8亿MAU,2021年底达到2.2亿MAU。 于是乎,B站引进《教父》《哈利波特》等正版电影、推出超40部原创国漫、签约斗鱼主播冯提莫、收购MCN机构超电文化部分股权、上线UP主商单后台“花火”…… 一系列激进变奏之下,B站不甘于被认定为“小而美”社区,更要撕去“披着弹幕外衣的游戏公司”的标签,陈睿也解释称:“小国寡民是开心,但你是世外桃源也会被坚船利炮干掉。” 与用户主动选择不同,既然是破圈,B站实现了火箭式增长,内容分类日趋丰富,新用户源源不断涌入。到2020Q2,B站月活超过1.7亿,同比增长55%。 当然,B站是“推着”老用户接受新环境。 左右互搏在所难免,连B站正式会员50道资格题降低难度时,都有用户直言“B站变味儿了”;而当不同年龄层、不同学历的用户涌入,如何保持新老用户的平衡,对B站来说将是巨大挑战。 变化已经开始,今年4月,由于明星粉丝刷榜事件,大量B站老粉“回流”A站,后者甚至在主页打出了“欢迎Acer回家”的招牌;而有媒体统计,今年以来“被锤”“被怼”的B站UP主已经超过20个,包括“徐大SAO”“巫师财经”等。 这在曾经的B站,极为少见。 对于B站这款社区属性极强的产品,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用户涌入、老用户流失的窘境,因为新用户往往会导致社区氛围嬗变,而后者正是老用户留在社区的重要原因。有投行人士曾表示,目前B站的二次元内容占比约15%-20%。 当然,只要新用户增速持续超过老用户流失的速度,剪刀差不断放大,内容与商业化也同步增长,B站依然有发展希望。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UP主:系统之困 蒋松筠在B站成名,是从讲解电影《哪吒》那期视频开始的。2019年7月,在公众号宣布停笔的蒋松筠,在B站发了第一期视频,起名“老蒋巨靠谱”,讲解《哪吒》是他的第三期视频,由此之后,他的粉丝量一路飙升,达到目前的近63万。 在与公众号做了对比,老蒋发现,B站用户的反馈“真实、丰富、有效”,弹幕给到的信息往往是大段的分析,他能借此迅速摸索用户喜好、调整内容和定位。 “如果是公众号,可能得摸索至少三四个月”,老蒋说。 弹幕反馈犹如精确制导,UP主“DannyData小丹尼”也曾向媒体表示,通过B站的用户反馈,“我们能够知道,我们说的哪一句话触动了你,哪一句话是大家不喜欢的。” 平台尊重UP主,创作者尊重粉丝,用户与UP主之间往往能形成强关联,高质量反馈因此成为B站的独有优势。 这是B站作为内容社区的核心竞争力。陈睿就曾表示:“B站是内容吸引用户,社区留住用户”;而在B站会议室挂着的价值观海报上,第一条就是“社区优先”。 但硬币的另一面,UP主并非都活在社区的花瓶里。 一位影视区UP主告诉地歌网,自己发布第一条视频时,时不时就会去看下数据,“涨了几个点赞、几个评论……数据保持在一定量级的时候,我心里也踏实了。” 同样的问题发生在更多UP主身上。美食区UP主阿振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每天自己都会想的问题是:下一期视频还能不能达到这个阅读数?万一粉丝不涨了怎么办? 另一位UP主“野食小哥”,曾经是2018年百大UP主之一,他在视频里只吃饭,或者做饭,但基本不说话,人送外号“哑巴小哥”,这也成为他的人设标签之一。 野食小哥回忆自己发出第一条视频的时候,每隔几分钟就会解锁手机,进到B站的创作者中心,看看自己视频涨了多少播放量,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种感觉像是当年刚开微博和公众号的时候,发完贴子,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盯着数据”,前述影视区UP主表示,虽然现在文字媒介在向视频媒介迁移,但流量环境并没变化。 流量焦虑只增不减,这是内容平台的阳谋。 信息爆炸的时代,有用内容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用户难以发现;因此,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内容找人”模式开始流行起来。 平台通过算法预估用户画像,并使其不断清晰化,再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用户也被陷于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媒介素养渐次降低。 在B站上也是如此,平台通过各类Tag所反映的行为数据,清晰描摹用户画像,这些Tag包括B站的内容分区、视频播放量、弹幕量,以及用户播放视频的时间长短、关注和订阅行为、打赏和投币等。 不止是在B站上的历史行为,平台还能分析用户的性别、地理位置等身份信息,如果用户授权访问通讯录,平台还可以获知用户的社交关系,以此不断推算用户需求。 因此,在算法的顶层设计之下,UP主对内容数据往往没有干预能力,系统通过对比同类内容的质量优劣,决定该条视频是否推荐给用户;再根据用户画像的数据,决定UP主的内容会被推荐给哪些用户。 系统之力不仅在B站有所体现,内容产品皆是如此。 字节系的今日头条和抖音将算法做到了极致,不断向用户投喂感兴趣的内容,放大人性弱点,最终使得字节系大量抢占用户注意力,并持续产生商业利益,甚至让腾讯系也坐立不安。 与放肆的字节系相比,微信公众号保持了“天生的克制”,直到今年才开始试水算法推荐优质公号,而过去,社交关系链(社群、朋友圈)是用户触达新公号的主要路径。显然,用户在微信上是主动发现内容。 两种路径对比,对B站同样是一道拷问。 诚然,作为一款社区产品,大量用户是奔着喜欢的UP主而来;陈睿也曾表示,B站是一个大型粉丝基地,但他们粉的不是网红、明星,他们粉B站本身。但当“内容找人”成为大势所趋,B站也不会拒绝。 社区关系具有一定的小众属性,而算法推荐意味着更多用户、更大商机,这对B站来说又是一场博弈,即如何在克制的社区内容与技术投喂之间保持平衡。 如果把握不好这道标尺,甚至会影响B站的商业化前景。 商业化:十字路口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