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焦作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深度 | 互联网是如何像猎物一样捕获我们的?

发布时间:2018-11-24 07:07:18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号“译指禅”((yizh
导读:原标题:深度 | 互联网是如何像猎物一样捕获我们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号“译指禅”((yizhichan007)),译者:方块,译者微信号:berney-;原文来源于《The Guardian(卫报)》 Justin Rosenstein调整了他笔记本的操作系统

讲话的最后Eyal没有反讽,而是提了一些关于对抗科技吸引力的个人建议。他告诉观众自己在使用Chrome的拓展功能——DF YouTube,“它过滤掉了很多不必要的触发点”他在书中提到了这点,,并且还推荐了一个手机应用Pocket Points,它“在你需要专注时奖励你关掉手机的行为。”

最后,Eyal还透露了他为了保护他的家庭做了多大的努力。他在房子里安装了插座定时器,定时器连着一个每天定时切断网络访问权限的路由器。“这个想法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自己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他说,“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但我们也能这样吗?如果制造这些技术的人都要采用这么极端的手段让自己能自由地切断与科技的联系,那剩下的我们有理由期望锻炼自己自由的意志吗?

Tristan Harris的回答是否定的。33岁的Tristan Harris曾经在Google工作如今成为了针对科技企业的批评家。“所有人都陷入了这个体系,”他说。“我们的思想都被劫持了,我们的选择并不想我们认为的那样自由。”

Harris曾被标榜为“硅谷所能拥有的接近良知的代表”,他坚持认为数以万计的人们无论是否使用那些无处不在的科技,他们都没有多少选择的权利,也并不知悉自己的生活正被硅谷的小部分人用看不见的方式控制着。

Harris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师出行为学心理教授BJ Fogg门下。BJ Fogg教授在科技圈备受尊重,因为他非常了解通过科技设计来说服他人的方法。他有很多包括Eyal的学生都在硅谷有很好的发展。

Hariis是他们之中特立独行的一位;他勇于揭短,向人们揭示了由科技公司累积的巨大势力以及他们影响人们的手段。

最近,他在温哥华的TED演讲中提到:“在少数的科技公司里,有部分少数群体通过他们的选择来操纵大多数人今天的想法。”

Harris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严重的问题,这正在改变我们的民主制度,同时它还会改变我们拥有与其他人进行谈话和建立关系的能力。”Harris还积极活跃于公众视野之中:发表演讲,撰写文章,与立法者会面等。他还曾企图改变谷歌山景城总部内部人员的思想,经过三年的尝试后,他参与了改革运动。

这一切始于2013年,当时他是谷歌的产品经理,他向十位关系亲密的同事传递一份名叫“关于减少分心和尊重用户注意力的倡议”的备忘录,这份发人深思的备忘录在5000多名谷歌员工中传开了。

这其中包括了后来因此奖励他体面工作的高级主管,不久后他将成为谷歌内部的产品哲学家并为设计的道德伦理把关。

回首过去,Harris认为自己被推向了一份边缘化的工作。他说:“我并没有任何的社会支持体系,”此外,他补充道:“我得坐在角落,去思考,去阅读,去理解。”

他发掘出LinkedIn是如何利用人们对社会互利关系的需求来拓宽他们的业务;

YouTube和Netflix自动播放视频和下一集的功能是怎样剥夺了用户是否选择继续看下去的权利;

Snapchat是怎样创造出令人上瘾的Snapstreak功能,借此鼓励他们以青少年为主的用户群体之间产生不断的交流。

我有两个孩子,当手机阻止我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时我会深感自责。

这些公司使用的技术并不都是普适性的:他们在算法上能够贴合所有个体。

今年,一份被泄露的Facebook内部报告中有内容揭示该公司能够判定青少年什么时候感到“没有安全感”,“没有生存价值”以及“需要大量的自信心”。Harris补充道,这些信息点是“针对个人对症下药的最好模板。”

科技公司能够利用这些脆弱心理使人们上钩;例如,当人们因为自己发表的内容收获“喜欢”时实行操纵,确保它们在用户个体可能感到脆弱,需要赞美,或者只是感到无聊时能及时出现。

正是这种技术能够获得最高投标者的青睐。他说:“这里不存在道德。”如果一家公司为Facebook的说服手段掏钱,那它或许是需要向想买新车的各类用户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或者也可能是在莫斯科的造谣者想要改变Wisconsin某个选举结果不明的小镇里选民的投票意向。

Harris相信科技公司并不是特地将他们的产品做得令人上瘾。他们正在对广告经济带来的刺激做出反应,尝试能够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技术,甚至会意外地在高效设计中碰壁。

一位在 Facebook的朋友告诉Harris,用来提醒人们“朋友请求”或者“喜欢”的通知图标最开始是被设计成蓝色的,这与Facebook的风格一致同时这样设计也显得“微妙而且无害”。Harris说“但是没有人用它,后来他们把它转换成红色,所有人也就理所当然地使用起来了。”

现在这种红色标识已经无处不在了。当手机使用者每天成百上千次地看他们的手机,他们会看到手机应用旁红色的小点,仿佛在请求他们的点击。Harris说“红色是能触发别人的颜色,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用作警示信号。”

Harris解释道,最诱惑人心的设计会利用敏感的心理,也正是这种能收获到多种回报的心理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去赌一把。当你点击应用软件旁的红点时,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收到一封有趣的邮件,大量的“喜欢”,还是根本什么都没有。这种失望的可能性让它具有强制性。

这恰好解释了刷新机制如何快速地成为当代科技最具吸引力和广泛应用的设计功能之一。这种机制借由用户下划,暂停,等待观察是否有新内容出现来完成。

Harris说“每次你下划手机,就像触发了投币机。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有时是一张好看的照片,有时只是一则广告。”

创造刷新机制的设计者Loren Brichte起初是把它用在更新Twitter内容,因为流畅和直观的设计,他本人在设计应用的圈子里广受好评。

现在32岁的Brichter说他从未想过要把作品设计得使人上瘾,但他也不会去争论这种投币机的比较。他说:“我完全同意这种说法,我有两个孩子,当手机阻止我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时我深感自责。”

Brichter是在2009年为Tweetie创造出这个功能的,他设计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在他的应用软件上找不到任何地方安放“刷新”按钮。拖住内容并往下拉,以此更新内容,这在当时看来最多不过是一个“可爱又聪明”的补救方法。在接下来的几年,Twitter就让Tweetie将下拉刷新整合到它自己的应用上了。

从那之后这种设计在各类软件中变成了被最广泛模仿的特点之一;对于成千上万的人来说,这样下拉的动作,直观得就像抓了个痒。

Brichter坦言他对于这项功能的长时间延用感到不解。在这个具备推送通知科技的新时代,应用软件在无需用户的触发下就能够自动地更新内容。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