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焦作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华为的西欧新故事

发布时间:2018-11-26 08:29:36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财经十一人
导读:十几年后的今天,华为不想被认为是一个征战者,而是一个手握科技力量的绅士,把古老的欧洲拉向智能生活 数字技术能不能把古老的欧洲带到新的时代,巴黎歌剧院是一个典型样本。 拥有350年历史的巴黎歌剧院是一栋“结婚蛋糕”式的大型建筑。JP Thiellay 先生

他们还发现,成功的产品需要配合好的品牌和故事,否则很难说服合作伙伴。2016年P9发布,是全球首款搭载徕卡镜头的手机。但华为跟徕卡的合作来来回回谈了两年。戢仁贵认为,归根结底是当时对方并不完全了解华为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并没有建立完全的信任感。

另一个华为    

今年夏天,米兰Doumo白教堂旁,主题为“新文艺复兴”的线下摄影作品展出了一个月,引得不少路人驻足。这是华为新品P 20 pro在意大利的上市活动。照片从310万条当地评论和转发中甄选出来。被赋予的含义是向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致敬。

戢仁贵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特意强调了P20 pro发布时的国内主题:突出自拍和美颜,以显示华为这几年对流行文化交流的洞察。

他认为,在英国、意大利讲故事要幽默、含蓄;非洲或者亚洲就需要直白。

探索怎么让正确的故事配合好的产品,华为总共用了六年时间。戢仁贵把P20的发布视作一次典型的突破。与当年mate7不同,P20及Mate20的华为高端手机系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几款售价均在5000元以上的手机,除中国外,最大的市场是欧洲。

从2018年开始,华为每在欧洲卖出两部手机,就有一部是高端机。某种程度上,手机业务帮助华为更加理解欧洲,同时也是欧洲重新认识华为的窗口。

“华为很年轻,是一家很创新,又具有活力的公司。”巴黎歌剧院的Thiellay先生对《财经》记者说。他认为,华为不仅拥有过硬的技术实力,还有巴黎歌剧院所不具备的灵活。

今年4月,当华为法国处代表施伟亮见到Thiellay时,这个350年历史的文化遗产正面临巨大挑战。巴黎歌剧院其实从2015年就开始数字化转型,包括投资APP和建网站,但进展缓慢。四年半过去了,只有两个技术人员。

递出橄榄枝的是华为,在此之前,华为在伦敦已为Saatchi画廊提供了技术服务,更早之前还在中国也正在帮助中国故宫博物院进行数字化转型。

Thiellay的设想是,让全球的歌剧爱好者通过手机上的“数字剧院”就能欣赏帕瓦罗蒂。他还希望将来把数字剧院放到华为云上,因为随着歌剧内容的增加,对容量和画面渲染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施伟亮认为这符合华为今年提出的新故事: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个体、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双方一拍即合,项目从开始到签订协议只花了三个月。

“过去在欧洲,我们的角色是通过电信技术促进传播。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今天,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施伟亮说道,华为希望构建一个平台,让所有的客户和合作伙伴能互联,并打造自己的应用。

去年起,华为开始为北欧渔业公司提供IOT技术服务,加速其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每年帮助渔业公司节约10%的鱼料,相当于缩减了6亿美元的成本。

提供这项技术的是华为位于欧洲的联合创新孵化中心。今年华为在巴黎建立了第二个联合创新孵化中心,第一个在慕尼黑。到2021年底,西欧孵化中心的总数将增加到3家,总投资将超过5000万美元。这些中心聚焦工业制造4.0、智慧城市、新零售及IOT,为华为在欧洲要讲的新故事,提供本土技术支撑。

在欧洲社会看来,18年过去了,华为已经从最初的一家电信设备商,变成了一家提供智能生活的连接公司。它不仅提供技术服务,还要同当地的各行各业一起打造移动互联的生态系统。手机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推手,一方面让外界感知华为,另一方面作为数字化的终端环节,便于用户抵达服务。

即使在国际化的早期,华为对移动互联时代也有清醒认识和明确探索,对手机业务的坚持就是例证之一。

关于要不要做自主品牌的手机,华为曾历经数年争论。反对声音并不去计算手机有无未来,他们看到的是当期的利润。2012年切掉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一家厂商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规格和要求设计和生产产品)业务后,欧洲区的利润下降了60%。泛网络行业的利润远高于手机,更何况当时的华为手机销量可怜,能卖出去的也只是低端机。

但对于余承东他们来说,大企业也有小业务,小业务也可能成为战略方向。ODM的利润已越来越薄,没有自己的品牌,只会越来越被客户控制。不仅要做自己的品牌,还要做高端。

2012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余承东怀着绝望的心情,把上述想法发上了微博,也不怕泄密,因为那时他并不火,也没有人会在意他说什么。直到2015年手机业务渐有起色。

从设备商到消费者业务、再到数字化生态体系,这个过程是华为摸索出来的,经历过不断试错。每个转折点,都能体现华为的海外化生存方式,包括战略形成机制。

一位华为俄罗斯中层员工曾对《财经》记者说,在海外战场中,能看出你是哪一类的公司。你是直接退出,还是耐心坚守,或是推倒重来,都取决于公司的基因。

更大的挑战

不过,就算直到今天,戢仁贵也不敢说完全理解了欧洲。在海外,华为仍然在找寻独特生存方式的路上。以消费者业务为例,2016年华为坚持全球品牌营销框架,为的是品牌全球化。今年起,戢仁贵向国内领导汇报的内容已变成了如何在全球化框架下,更好地做本地化。

对本地化的探索,可视为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新竞争力,团队跟市场走得近,积累了一整套数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尺寸而不是别的,消费者的数据给出了答案。

华为的西欧新故事

华为的阶段性成功至少说明,中国公司不是没有机会,这个标杆市场的玩家也越来越多。今年6月,就在小米进入欧洲后不到一个月,OPPO高调宣布进军欧洲,直接把新品发布会开到了巴黎卢浮宫。

“我们不能有短板,同时还要做得更好。在品牌得到欧洲消费者认同方面,我们需要超越对手。”戢仁贵认为,这意味着要快,要比对手更快,挑战是如何做到引领创新。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