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拟C端项目“医疗魔方”为例,剖析产品设计流程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一、前言及说明1. 团队现状由于所在的事业群性质,设计团队对接了集团大部分的界面设计需求,有B端也有C端。通常一位设计师要对接好几个项目,因此要求每位设计师都有独立负责项目的能力。综合情况来看,每位设计师都有擅长的领域,也各自有不同的短板。 2. 训练目的本次训练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3. 项目简述本项目名为“医疗魔方”,是我为了这次训练而模拟出来的C端项目。 “医疗魔方”是一款为长期慢病患者管理个人病历的工具型产品。具体的产品分析会在原型阶段体现,此处不作详述。 即便很多研究报告描述智慧医疗有多么智能,但在一线城市看三甲医院的我们,仍然感觉落不到实处。目前只做到了单个医院的智能,但是多方打通还做不到。 假设智慧医疗头部企业最终能够让所有医院的电子病历打通,“医疗魔方”就有可能活不下去。而我仍然选择用这个项目来做设计训练,是因为这符合了大多数公司的现状。大公司的小项目也好,小的创业公司也好,由于对市场不完全了解,只能通过调研报告或其他途径,感知到机会,想抓住机会,创造产品放到市场上试验。 作为设计师,接触到这类型的项目是非常多的。 面对这个阶段的产品,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是这次训练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另,在做项目时,由于我们接触的主流APP都是比较成熟的产品,功能齐全丰富。有些设计师在做项目竞品分析的时候,会想当然地为项目添加功能,跟产品讨论现在加这个功能会不会更好;或者试图去纠正产品或者老板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但是并不去考虑增加功能后整个项目的工期是否需要延长、自己所认为对的想法是否适合公司当前的情况,缺乏全局思维。 这一点需要着重强调: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一切对错交给市场验证,用数据说话,错了就改,小步迭代。 最后重申:请留意设计流程和思路,勿将重点放在深究商业创意上。 3. 版权说明本项目版权归属本人,提供部分原型图给大家做练习,但不提供文档说明。请勿商用。 后续展示的设计稿,版权归属于该设计稿的作者,文中会标明作者名字,请勿商用。 二、项目背景1. 全球医疗困境2. 中国特色困境3. 分级诊疗推行中遇到的问题4. 大数据在健康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价值三、商业洞察以上项目背景中,我关注到两点:
医院连接困难、电子病历难以共享的原因在于利益与技术的问题。由于涉及医院比较看重的患者就诊信息,并且当所有医院的信息打通后,患者掌握数据进行对比,很容易跟医院打官司,医院需要承担责任。 提供智慧医疗的机构中,以网易云信为例,他们方案的适配场景是医疗智慧协同、远程医疗、医学教育等,多学科多院方联合在线会诊,以音视频通话、图片、文字、文档共享等形式进行信息互动与数据共享。虽然出发点是为了提升用户的医疗体验,打通医疗体系,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切实去解决用户现实中存在的困难。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综合所有的数据,我洞察到这样一个机会:各大医院的病历不一,系统没有打通,在其他医院看的结果不被认可,需要重新检查。跨医院看病时,历史病历是纸质样式,或只有其他医院系统的电子版,医生查阅困难,分析需要花费时间,不直观。 如果以“给患者提供智能病历分析的功能,由患者拍照上传病历和检查单,系统识别里面的字段和数据,自动生成病历分析”这个较为亲民的方案,先解决患者纸质病历难以管理的问题,使患者养成习惯,并根据其过往病历综合分析,提供有效的疾病风险评估、医疗建议和指数监测服务,再推行其他医疗服务,是否能够对智慧医疗有所帮助呢? 针对这一点,我研究了平安医生、阿里健康、网易云信、病历夹、微医、好大夫、妙健康、春雨医生、用药助手、丁香医生等平台,发现他们的功能集中于:预约挂号,问诊、资讯、知识、社区、名医讲堂、医生管理病历等。就算有患者的病历管理,也是要手动输入文字,非常麻烦,没有一个软件从患者的病历管理入手。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