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焦作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酷站推荐 > 酷站 > 正文

在破局医美乱象的道路上,新氧扮演着什么角色?

发布时间:2020-05-28 16:09:19 所属栏目:酷站 来源:互联网
导读:自1980年代中国公立医院开设美容门诊以来,中国医美行业走过近四十载风云,伴随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医美机构在2013年后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期间也诞生了诸如新氧

自1980年代中国公立医院开设美容门诊以来,中国医美行业走过近四十载风云,伴随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医美机构在2013年后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期间也诞生了诸如新氧这样的垂直医美平台,美团点评、阿里等均入局医美赛道。

中国医美大跨步增长,但行业乱象与漏洞仍屡见不鲜。机构“无照经营”、手术或药剂使用不合规、医美平台内容造假、消费者对医美不信任等问题依旧广泛存在。

因此,医美要茁壮成长,在政策他律之下,行业自律一样重要。

日前,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和新氧科技联合宣布启动中国医美行业自律行动,双方承诺将以长效、创新的监管机制,不断改善行业环境。

不难发现,合作的一端是行业协会,在业内的号召力、影响力都无出其右;另一端则是医美平台新氧,不仅是垂直赛道中的领先平台,更兼备数字化底气。

这不禁令人想象,在破局医美乱象的道路上,双方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社区“整风”

打开微博、贴吧或者论坛,触目惊心的整形失败案例比比皆是。

上海的韩女士因鼻部整形失败控告美容机构、信阳的周女士因眼综合手术失败正饱受脸部畸形的痛苦折磨、网友“微微”因双鄂纠正手术失败而连有韧性的面条都咬不断……

这些冰山一角的血泪教训,折射出医美行业在需求端的诸多弊病。

中整协统计数据显示,平均一年有20000件由于医疗美容导致毁容的投诉记录。另据艾瑞用户调研数据显示,曾经有8.6%的医美用户有投诉意向,而采取投诉行动的医美用户有1.8%,其中成功投诉的医美用户仅 0.7%。

同时,医美用户的投诉原因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是手术或针剂效果不达预期;第二是机构乱收费、价格过高;第三则是使用“假货”,导致术后无效或毁容。

可以看到,由于上游医美机构、医生、药剂生产商中存在灰色地带,当问题传导到下游交易环节时,最终伤害的还是消费者权益。

如果是一般日用品的销售或者服务,乱象仅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物质权益,以及被消耗的时间成本,但医美事关消费者生命安全,用户受损的就不仅仅是物质利益。

简单理解,医美是要在脸上动刀,机构及平台更要对其高度重视。

另外,由于市场化的医美机构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上游产业链缺乏统一标准,这进而导致医美手术及药剂价格不明确,机构也因此赚得了暴利空间。

仅仅在消费者层面,医美行业已暴露出维权难、价格不明确等弊病。对此,医美机构和平台不能等闲视之。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就在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美行业要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放在首位,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

政府机构入手宏观管理,而医美垂直平台能做什么?

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医美手术不仅支出成本高,且术后风险难以精确衡量,获取最专业、最靠谱的医美信息极为重要,这也和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高度相关。

但事实却不容乐观。据艾瑞发布《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20年)》显示,“黑医美”往往在多个合法渠道截流用户,线下利用“熟人”关系介绍消费者去黑机构;线上则利用社交媒体,分享个人经历或利用“内部价”等方式,吸引用户到黑机构。

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便利,但也提升了风险,而其中诞生的一批垂直医美平台,则是另辟蹊径,通过大量真实医美案例,还原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助力用户正确决策。

例如新氧,截至目前,其平台拥有超过350万篇医美网友分享的真人医美日记;截止到今年2月,新氧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的全网浏览量超过11亿次。

UGC真实经历确实更容易引发消费者共情。不过,医美日记也成为黑产的靶子,由于内容代写、造假等现象频发,反而误导了用户的消费决策。

对平台而言,内容是新氧等互联网医美平台的基石,也是其维系医美社区自净的重要元素;而对消费者来说,在当今医美信息鱼龙混杂之下,标榜真实的变美日记,是用户医美消费决策的重要参照物,甚至是决定性指标。

内容重要性无需多言,医美平台“整风”势在必行。

对于整治社区,新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为首家上市的互联网医美平台,成规模的用户体量和机构入驻数,必然会吸引更多UGC创作,也让虚假日记成为其一大痛点。

因此,新氧一方面提出对虚假、高风险账号加强认证,如果有用户被鉴别为该类账号,就必须进行人脸识别认证,通过后才能上传其创作内容,以把关发帖真实度。

另一方面,新氧正不断提高评价门槛,如果用户没有消费凭证,就不能对医生或机构进行消费评价,以此规避过去“刷评价”的现象。

同时,新氧为强化内容风控,还引入了用户风险指数和机构风险指数两大体系,不仅从42个维度评判和呈现用户行为真实性,还结合国家卫健委的医疗资质机构名单,利用风控模型加强对机构审核。

监控机构和用户,新氧可谓“双管齐下”。

从模式上看,新氧不仅撮合了大量医美交易,更成为用户交流和消费医美内容的社区,但社区需要自净,面对破坏内容生态的造假行为,新氧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多重审核,不仅能提升用户体验,也是对自我社区生态的一次“整风运动”。

更关键的是,指导消费者决策的内容、机构评价正经历优化,这能否倒逼医美上游产业实现变局?

行业同此凉热

需求端投诉无门,必然是由上游乱象所造成的。

在医美上游产业链中,医生、医美机构、针剂生产商等都是重要组成单元,但如前所述,由于行业规范上缺乏统一标准,这也导致产业链端乱象丛生。

首先,在医师层面,据艾瑞核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实际从业医师数量38343名,非合规医师的数量将近5000人。

正规持证医师的缺乏,是医美不健全的表征之一。虽然中整协正计划在5年内培训5万人次意向转科医师,但由于黑产的金钱利益诱惑,大量自称“专家”的从业者都是“非法上岗”。

其次,在药剂厂家层面,国内非法针剂流通难以被有效管束。有数据显示,国内市场上流通的针剂正品率只有33.3%,1支正品针剂背后有至少2支非法针剂在流通。

另外,针剂生产商暴利经营也是广泛存在。例如医美针剂销售平台“爱美客”,其招股书显示,2016年旗下多款玻尿酸产品的毛利率超过90%。

医生与针剂用品的“窟窿”之外,“黑机构”也是个大问题。

据2018年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医美黑市商家是正规商家的10倍以上,市场规模达1367亿元。超过10万家医美机构在非法执业,这里上演着全国90%以上的整容事故。

另据艾瑞核算,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但其中仍有15%(超过2000家)的机构存在违规经营,有超过8万家生活美业店铺非法开展医美项目。

这些真实数字背后,实际是一个个惨痛的整容失败案例,也正是因为上游产业链的不健全,导致下游消费端投诉无门。久而久之,消费者会逐步对医美失去信心。

医美行业同此凉热,机构和行业势必要扭转此局面。

回望历史,自从2002年起,国内就发布了一系列医美服务管理办法、机构标准、分级管理目录等。2016年后,中整协挂牌成立,并多次联合卫健委、工商局等部门,打击医美机构非法经营、以及非法制售和使用注射针剂。

政府机构的“重拳出击”,势必对规范医美上游产业经营有深远作用,但政府监管本质是他律约束,是为医美机构划出“底线思维”,以起到对行业乱象的后发警示作用。

相比于他律,医美从业者更需要自律,因为要保证医美行业的长治久安,只有强化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医美机构和平台才能形成自净、自清理的行业生态。

因此,为强化自律,机构与平台将齐头并进。

正如开篇所述,中整协与新氧正联合开展医美自律行动,后者基于自身技术优势与平台沉淀的互联网经验,从数字化角度优化供给端的违规问题。

现阶段,新氧针对机构、医生提出了三重信息审核机制,强力排查违规或异常信息风险。截至目前,新氧已经清理违规商品共计6325件,涉及商家共计2822家,医生8559位。

同时,新氧围绕机构、医生、订单、用户、内容五大版块强化风险提示,比如美丽日记涉及风险系数较高的项目,像脂肪填充、隆鼻等,新氧会通过多渠道提醒用户。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