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掀起A/H上市潮,如何看待它们的港A折溢价问题?
根据上交所数据,截止7月28日,科创板140只股票中市盈率(PE,TTM)超过100倍的达到60只,平均市盈率为99.1倍,而主板仅仅为14.77倍。 由此可见,科创板相比于A股主板存在巨大溢价,比港股的溢价就更高。 但是,“螳螂财经”以为,这并不代表如蚂蚁金服,或者是滴滴等这种大独角兽也能享受到这一波红利。 前面我们就说了,不同行业的折价水平不尽相同,市值越大的公司折价水平越低,A股和港股两地市场中,龙头股的风险溢价和流动性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从这一方面来推导,未来如蚂蚁金服在A/H两地上市之后,肯定会有A股溢价问题,但是我们正常来看,排除中芯国际这种情绪炒作加上打新的公司,其实中外对于科技股的估值体系是差不多的。 从阿里、京东、网易赴港二次上市来看,美股与港股的估值差距正在缩小,反应出来的差异更多是由于不同交易时差,所导致出来的当日盘中波动所致。 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陆港通与QFII的扩大正在逐步改变A股的投资逻辑,伴随着创业板注册制的施行,当A股标的的优胜劣汰加速,中外的估值逻辑会逐渐出现接轨。 至于科创板的普遍高估,这与科技股特性有关,中外主要市场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举个例子,1990~2000年,思科的股价涨了750倍,微软在1993~1999年上涨了18倍,科技股对消息敏感,爆发性强,易泡沫化,同时也容易大起大落,即使是科技类的龙头公司也一样,压根不看短期盈利指标,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期间,大起大落的公司比比皆是。 从这一点看,并不是A股的投资者炒作,估值体系与境外主流市场不同,确确实实全球市场对科技股的追捧历来如此,或许与气氛有关,但深层次的原因中,高估值对于科创板来说并不奇怪,在情理之中。 所以,未来A/H两地上市的新兴科技股越来越多,而龙头的折溢价问题也将逐步收敛。 当然,仅仅是靠投资逻辑的改变,来收敛折溢价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不够的,随着A/H两地上市的新兴科技公司增加,更深层次定价权也是推动港股折溢价的一大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H股定价权存在天然缺陷,由于港币是非主权货币,所以汇率风险、市场风险都在港股中得到体现,国际投资者通过控制定价权(路演、认购、分销等等),攥取了巨大的利益,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各大银行等,都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在香港IPO,简直就像是利益输送。 但是没办法,由于定价权被握在外资手里,在2015年中国中车首次采取A+H以前,内地企业两地上市都是采取的“先H后A”的H+A模式。 因为“A+H”与“H+A”是明显不同的,甚至“A+H”比“H+A”要难得多。 因为A股相对于H股溢价,所以通常情况下,同样一只股票在A股的发行价要比H股的发行价高。先H后A能明显增厚H股股东的权益,而不损害H股股东的利益,所以“H+A”是最没有阻力、最容易实现的。 相反,“A+H”和“同步发售”就不一样了。 如果是“A+H”的话,就存在一个对A股股东利益损害的问题,容易遭到A股股东抵制,甚至是影响到管理层对“A+H”发股的审批,中兴通讯第一次提出“A+H”时就以失败而告终,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同步发售”也比较特殊,由于同次发行的新股发行价格必须保持一致,如果以A股发行价为依据,H股投资者难以接受,而如果以H股发行价为依据,A股投资者当然乐意,但上市公司又将少得一部分A股发行的溢价融资额,上市公司自己又不乐意。 蚂蚁金服就适用于这一种情况,由于A+H两地同步上市,也注定它要放弃一部分可溢价的融资额。 根据市场推测,未来滴滴和携程,甚至是有意回港回A的拼多多和百度等都要面临这一问题。但是,它们又将不得不做。 以当初发行H股或者红筹股为例,一为收集外汇,二为在东亚金融危机后扶持香港市场,三因A股市场容量过小,只能在“大局”之下行无奈之事。 今天,企业去港股上市无非也三个原因,一个是换外汇,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利于后续融资,三是A股体量没办法充分筹资。 对于我们A股的投资者而言,由于我们对公司了解,信息透明,风险溢价的降低将成为驱动港股中期上涨最核心的因素,在折溢价收敛的同时,也是我们一次可以把握到的机遇,未来越来越多的A股投资者可以利用港股通等渠道配置具有估值优势和长期投资价值的标的。 欢迎来到财经爱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请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