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美团为何静悄悄?
10月19日,京东宣布了今年双11的促销计划。第二天,10月20日,天猫紧随其后也发布了双11的打折计划。相比京东和天猫,苏宁甚至早在9月28日就宣布了提前启动双11大促。此外,拼多多、抖音、快手、严选纷纷开始为自家双11造势。 相比各家的火热,今年美团的双11却显得格外安静。相反,美团的竞争对手阿里,却在双11对本地生活服务持续加码。 10月21日零点,天猫双11正式开启。支付宝首次设立城市生活狂欢节,增添「吃喝玩乐」的本地消费场景。更早一些时候,同属本地生活服务的饿了么、飞猪推出「百亿补贴」计划,试图在双11这个窗口期寻找突围美团优势业务外卖和酒旅的方法。 面对阿里在双11主战场抛出的外卖和酒旅两枚「百亿补贴」,目前为止美团并没有太多动作。 淘宝天猫总裁蒋凡称,支付宝今年刚刚升级为本地生活数字化平台,希望借助这次双11可以强化服务方面的心智。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购物狂欢节的双11,走过十一个年头以后,对于阿里来说却多了几分边界探索的味道。 01 双十一无边界 双11正在变得没有边界,从最早一期的5000多万到去年2000多亿,双十一的品类一直在拓展,边界在不断延伸。如果说阿里的线上电商是有边界的,那么每年的双11就是一场阿里对于未来生态无边界的探索。 相比往年主要提供支付和金融服务以及底层的技术支撑,今年双11支付宝将成为本地生活的主会场。 支付宝商家数字化事业部总经理叶国晖称,对于消费者而言,双11找吃喝玩乐同城服务上支付宝就够了,10月21号到11月11号,来自饿了么、口碑、飞猪、淘票票、大麦的200万商家将参加5折狂欢活动,有90万商家实现全店五折。 以吃为例,160万餐饮5折起,40万外卖团购券2折起,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大牌一应俱有,让消费者囤一次省一年。还有华为、苹果新机同城零售30分钟送达,全国4000家影院剧场、全国十大航空公司、13万酒店随心住。 这并不是阿里在双十一第一次进攻本地生活,只是之前的主战场是饿了么。 早在2018年10月12号,依然是双十一前夕,阿里宣布饿了么和口碑合并,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消息一出,美团股价应声下跌近6%。 随后,美团创始人、CEO王兴10月30号发内部信进行美团上市以后的第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在战略上将以「吃」为核心,更加聚焦「Food+Platform」,组织架构调整为两大平台(用户+LBS),两大事业群(到店+到家),两大事业部(快驴+小象)。 调整后的组织架构更集中于到店和到家两块餐饮相关的业务,而到店和到家,正是当年阿里借饿了么和口碑两大武器进行的主攻方向。 02 美团不跟双十一 相比往年,今年不仅主战场从饿了么转变为了支付宝,阿里和美团的战事也一路从单一的外卖到家和酒旅到店,升级为了本地生活服务。 根据2019年阿里巴巴投资者大会数据显示,我国线下本地生活服务的市场规模约20万亿。在阿里20周年庆祝活动上,CEO张勇宣布2024年财年目标——服务10亿用户、交易总金额10万亿。在已经过去的2019财年,阿里年度活跃买家和交易总金额分别为6.54亿和5.73万亿。本地生活服务是阿里线下线下融合,突破增长天花板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2018年的主力选手饿了么今年转变身份,从统筹全局变成针对美团外卖的前锋部队。从8月份开始,就一直动作不断,试图突围美团在外卖市场份额的不断压制。 根据Trustdata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饿了么及其旗下「饿了么星选」共计30.9%,而美团外卖的市场交易份额达到了67.3%。同时,根据QuestMobile在2020年6月发布的数据,饿了么月活跃用户数(不包括淘宝、高德等的引流)为7661万,美团外卖为1.4478亿,是饿了么的近两倍。 10月14号,双11前夕,饿了么宣布「百亿补贴」升级,从24城拓展到124城,品类从餐饮外卖拓展到本地服务全品类。再加上另一个开启百亿补贴的飞猪,在支付宝这个主战场,阿里试图用「双百亿补贴」在美团的两大支柱业务——外卖和酒旅上突围。 但是目前来看,美团还在按照自己正常的营销节奏开展外卖和酒旅两大业务,这场双11「百亿补贴」大战,美团似乎并不打算跟。 一方面是百亿补贴究竟有多大效用还很难说,作为阿里集团军里的一员,饿了么在这场阿里商业集体军演里不能缺席,但是美团并不准备加入这种烧钱竞赛。 饿了么参加双11,从阿里生态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借此机会突围或者反制美团现有的优势业务,另一方面也是自我商业生态彼此协同的一场练兵和磨合。 据《晚点LatePost》报道,8月份饿了么开始进行组织调整,业务战略上,从「5050战略」到高质量增长,注重与阿里集团的协同;组织上,全国24个区缩编成7个大区,层级更扁平,从地方收权到「中央」。 这场补贴,对于饿了么不仅仅是阿里生态单元里的彼此流量互通,也是组织调整以后的一次组织协同能力的检验。 另一方面,美团自身业务的特点,也使得美团如果跟了可能会陷入烧钱拉锯战,并不能获得理想的实际业务增长。 相较于阿里双11的主角线上电商的业务模式,美团的本地生活服务多为非标准化的产品,且消费者的粘性较强。 以美团到家为例,其主要业务外卖,没有囤货性,消费者不会因为补贴从一日三餐变成更多。餐饮消费领域属于「即时、高频、刚需」的特征,相比大规模短期营销活动,美团更擅长长期运营,提升竞争效率和消费者粘性。 比如在2018年,饿了么被阿里收购且与口碑合并后,总体市场份额大概在43%左右。当时阿里本地生活公司总裁王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饿了么目前只有一个重点,就是夺回市场份额。」 「中短期目标就是市场份额做到50%以上。」王磊认为,50%是竞争的分水岭,到50%之后,竞争的主动权就在饿了么手上了。 此后饿了么对美团发起「大理闪电战」,当年这场大战曾被看作是阿里扭转局面的战役。 但饿了么的补贴战对抢占市场份额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其后,市场份额占比不断下滑,与之相反的却是中国外卖市场规模以及渗透率都在持续提升。 面对对手从已有市场里抢占市场份额的补贴竞争,美团一方面做好已有市场的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去到三、四线城市,开拓市场份额,拉动需求端增长。不断的把蛋糕做大,寻找市场增量,拉开竞争身位,提升竞争效率。 2019年6月王磊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改变了此前对市场份额的执念,「去年因为竞争,会更多看份额,今年我会看得更宏观,更多看整个市场的增长率。」 美团不正面竞争的时候,可能在宏观层面做长期运营,挖需求端的增长。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