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暂缓上市挺好,互联网金融也该“慢下来”了
文/东方亦落 11月4日晚,蚂蚁集团发布了名为“致投资者”的公告,宣布暂缓A股在科创板上市和H股在港交所上市,并且为此举给投资者带去的麻烦“深表歉意”。 在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和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之前在10月24日举行的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炮轰了当下的金融监管,并且批评了当代世界金融体制的基石之一“巴塞尔协议”,称之为“老年人俱乐部”,并且表示“中国金融业应该有创新”。 从表面上看,蚂蚁集团的暂缓上市,似乎是这些部门的约谈和马云在峰会上的“犀利”演讲所致。但事实是,蚂蚁集团的主要业务,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早已存在问题,蚂蚁集团被约谈也好,暂缓上市也罢,其实都只是这些问题没被解决的情况下迟早会出现的反应。 因此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尽管这导致了蚂蚁集团股指下跌股价蒸发,但这都只是暂时的“失利”。多年以来,蚂蚁集团基本上保持了高速发展的状态,发展速度对金融企业固然重要,但速度过快极易失控,况且金融又是关乎社会稳定与国计民生的行业,所以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严格的把关。 一、蚂蚁集团暂缓上市,是因被约谈和马云“放肆”的演讲? 在即将登陆A股和H股的前夕,蚂蚁集团受到了“两会一行一局”的联合约谈,显然是会造成很大影响。11月3日晚,上交所在公告中表示,由于此事件,以及蚂蚁集团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信息披露要求,因而做出“暂缓上市”的决定。 再看看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这可以说是中国金融界的一个重要场合,当时台下坐了许多金融界的大佬。一边享受着科技股高估值的红利,一边抨击中国的金融监管,还批评巴塞尔协议,并且暗示蚂蚁集团才是中国金融业的主要创新者。 这种颇为“狂妄”的自信很容易引起各方的不满,而事实也果然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先是光明网发表了文章,称马云的问题并非“张冠李戴”那么简单;然后是《人民日报》主管的《证券时报》发表了题为《把金融监管对立化有失公允》的文章,指出“简单地把监管对立化,甚至抱怨监管的硬约束在根本上阻滞了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于逻辑、于现实都很难讲得通,且显失公允。” 此外,许多金融界的大佬也指出了“金融科技”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说,要避免金融科技成为非法套利的手段;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说,一些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将来是不是好事也不完全知道。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说,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始终不能忘记金融属性,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其实蚂蚁集团都要上市了,这时候最好是“低调”一些,马云都退休了,却偏在此时出来长篇大论一通,总是有些“惹祸上身”之嫌。马云已经辞去阿里巴巴CEO的职务,并且对金融方面的话题一贯是这种风格,然而在外界看来,马云和阿里巴巴仍然是有紧密关联的。不管出于怎样的心态,马云在紧要关头公开在金融峰会上发表这种“高危”言论,都是不太明智的。 但如果说这次“激昂”的演讲或是四部门的“约谈”导致了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也不够准确,因为在蚂蚁集团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中,早已积累了不少问题。 二、监管缺席,互联网金融行业暴露诸多问题 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科技金融又是何物?在宣布IPO之前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集团”,全称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意在强调“科技”这个概念。 这些年来,蚂蚁从“互联网金融”到“科技金融”再到着重强调“科技”,尽管在其旗下的金融产品中确实可以看到科技的影子,但那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本质仍然是金融,仍然是借贷,还达不到“科技公司”的水准,所以不得不说蚂蚁集团此举有绕开金融监管之嫌。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马云就曾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当时并没多少人在意这句话,可是今天马云确实做到了。然而蚂蚁集团在这个过程中屡屡受到监管的“束缚”:和趣店合作被指是校园贷,推出芝麻信用要缩小范围,信贷产品ABS杠杆率过高需补足资本金,推广无现金社会还被央行严厉批评...... 或许是吃够了监管的苦头,蚂蚁集团才会尽力避开监管。 然而缺少了监管,蚂蚁集团赚钱倒是更容易了,可风险和损失最终是要由全社会来承担的。在这种思路之下,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就拿蚂蚁集团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花呗和借呗来说。支付宝曾发布过一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其中显示在中国近1.7亿的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其中40%的90后用户把花呗设为支付宝首选支付方式。 可是年轻人最难经受超前消费的诱惑,在平台不断扩大的额度的引导下,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超前消费的风气更会被助长,而且那种先花再还的设置,会让你很难感受到自己实际拥有财产的锐减,“一不小心就买多了,接下来几个月要吃土还花呗”是很多人亲身经历之后的吐槽 ,这种吐槽里当然有自嘲的乐观精神,但却也反映出超前消费时“打肿脸充胖子”的虚荣。 这显然不是一种健康的导向。近年来因还不起P2P高利贷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已经够多了,而花呗和借呗的许多用户都属于次级信用类别,蚂蚁集团信贷规模共2.15万亿元,其中经营贷余额是0.42万亿元,消费贷余额1.73万亿元。这些消费贷平均年化利率是15%,而法律规定的民间借贷最高年化利率为15.4%。 也就是说,蚂蚁消费贷已经接近高利贷水平了,但是它的用户很可能不太遵守还钱的约定或者还不起钱。不及时还款的用户,蚂蚁集团有办法让你信用受损,甚至寸步难行。如果是有能力故意不还,属于咎由自取,但是那些没有足够经济能力偿还,却又被“忽悠”借了款的人们就有些冤枉了,明明是中了套路却还要承担他们承受不起的结果,这种过度的超前消费无益于个人幸福感的提升,还可能造成社会问题,之前的P2P借贷已经有过不少这样的实例。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