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杀熟”风波背后:失控的舆论与被迷失的公关
例如网约车出行场景,不少人出行都会提前打车,提前打车的场景可能发生在地铁、小区地下车库、地铁上。因为新号问题,定位出现偏差,最后司机找不到人,外卖也是如此。事实上,任何一项技术总会有不尽善尽美的地方,只是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知识做好规避。 有这样一种说法:大数据杀熟这件事的本质其实是基于大众情绪产生的一种“阴谋论”。猜测、可能大于事实本身,只要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存在,那围观者就会下意识的认为这种现象是真的,可是谁也无实锤证实杀熟这件事存在。当然,科技公司自己也无法向公众自证清白。 只是从常理出发推论,美团“杀熟”这件事的可能性似乎不太高。 *从自身业务来看 美团的“明星”业务少吗?绝对不少。从外卖到酒旅,即便是大众眼中相对边缘的共享充电宝业务,行业的盈利能力也早已得到证明。本身其实是能盈利,基本盘打的已经相当扎实了,美团其实不需要通过“杀熟”这种卑劣手段去攫取用户利益。如果真的特别在乎这点利润,美团早早盈利不就好了? *从发展角度来看 美团给人的感觉就是忙碌,但它要想盈利,其实很早就能做到。一直主打着长期价值,不断给自己的业务生态添砖加瓦,很多业务都处于上升期,现在就砸自己招牌其实是不明智的。 对于大数据杀熟这件事,现在用户的反侦查能力其实非常强,网络社会发言门槛也非常低。仔细想来,每天点外卖的人非常多,敢大面积杀熟很容易会被人发现,美团可能早被舆论口水淹死了。如果只是对个别人“杀熟”,这点利润看上看不上暂且不说,单说作恶成本美团就很难承担。一旦曝出,舆论压力也会非常大,美团没必要在整体处于上升期的时候自讨没趣。 *从行业角度来看 大数据杀熟,其实更多的存在于垄断市场。这是很多时候人们反对垄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发展较早的美国现代商业,许多科技公司在获得垄断地位之后,有可能会做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亚马逊、苹果其实都面临过类似的质疑和批评。 可问题是美团现在垄断外卖市场了吗?并没有,美团在外卖业务上的市场份额还没有滴滴在网约车领域的份额高,与背靠阿里的饿了么算是平分市场关系。有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美团还有心思自砸招牌落人口舌?这不太符合常理。 *从政策角度来看 今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中,第十七条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可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排除、限制市场竞争。” 针对“杀熟”行为,政策在不断完善,这也是不少人批评美团杀熟的一个理由。然而换个角度去想,美团凭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杀熟这件事?自己还没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就做起杀熟这件事?用户不会答应,政策风险也有些高了点。从这个维度来看,退一万步讲即便美团原来有过杀熟行为,现在也不会没有理智到顶风作案。 综上来看,美团“杀熟”这件事其实有较多不合理之处。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片面指责某一方,因为很多时候可能各自的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和答案也就大相径庭。 或许无风不起浪,大数据杀熟这件事在互联网世界可能真的存在,只不过我们还是需要理智看待那些只是外表相似的正常经济行为。不要把动态定价与价格歧视混淆,也不要把平台正常交易与拉新活动放一起进行比较。 平台对新用户返现,甚至一定金额下免单都是合理的,根据具体外部情况动态定价也无可厚非。但要给与用户足够的“知情权”,用户想要的也是知情权,就像对菜市场蔬菜价格浮动习以为常一般。 什么时候用户对互联网平台的交易了解程度和菜市场一般,也就不会对一些正常的商业行为产生误解。这一教育成本不是美团一家可以承担的,让用户认可理解动态定价机制其实比危机公关更难,这需要互联网平台一起去做,但千万不要打着动态定价的大旗去搞价格歧视。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