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反显性“垄断”,更要打击“碰瓷”式的隐性垄断
华为曾经也深受专利官司困扰,5G时代逆风翻盘,导致美国无法用专利手段来进行打压,只得用“掀翻桌子”的方式来阻击华为。其实,这和十年前美国以专利阻击华为进入美国市场的历史有关,自此之后华为“痛定思痛”开始强化对科研的重视,打破专利垄断后,逐渐从追赶到超越,5G时代里反是美国科技企业大幅度落后。 其实,上文诉说了利用专利打压对手的“有益”方面,作为一把双刃剑,专利壁垒有时候也会损伤企业自己。比如说,2019年7月,欧盟就以“高通曾以掠夺性定价方式伤害竞争对手”,对这个全球第一大芯片制造商处以高达2.42亿欧元(约合18.69亿元人民币)的罚款,即使拥有行业的“垄断权”,不加节制的“使用”,也会引起各国地区官方的关注和处罚。 更有甚者,专利壁垒有时候也会成为“自我覆灭”的导火索,间接导致很多有价值的技术未能商业化普及,甚至在新技术迭代中就消失了。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蓝光DVD。在VCD和DVD专利之后,日本企业就在发力研发更高级的压缩技术——蓝光DVD。当时由松下带头的日本企业试图让蓝光DVD格式复制飞利浦在VCD上的盈利模式,再收割一轮专利费。当时互联网已经开始崭露头角,BT下载逐步走红。很多企业最终选择了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存储方式,蓝光DVD自始至终也未能实现大面积的商用。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另外,当年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两种技术于市场上拼杀,等离子电视在技术尺寸和成本上占据一定优势,可因为松下、日立和先锋等少数几家公司牢牢把握核心技术“不松手”。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液晶电视技术,随着该产业链逐步成熟,过去等离子电视技术所占据的技术优势一点点丧失,最终沦为一种小众产品。 而生活家电领域,戴森由于是“欧洲血统”,许多设计和特点更偏向于欧美市场消费者的习惯,所持有的专利也如此。反观,国内生活电器品牌的产品无论设计和技术上,跟国内市场消费者的贴合度更高。不久前,戴森推出的新品Omni-Glide因涉嫌抄袭小狗无线吸尘器A10、莱克吉米的“小轻杆”而被人所非议,一直搞专利诉讼、采取隐性垄断的戴森在此次事件中竟被反噬,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证实了恶性垄断不可取,害人害己。 回到开头所说,中国加强反垄断上的建设是一个好的信号,意味着国内企业实力不断增长,因此需要一个更为健康和良性的秩序作为发展土壤。短期来看,来自跨国巨头的隐性垄断措施会给国内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可长期影响会是正面的。 每一次碰瓷都会引起一部分网友的“觉醒”,逐步意识到跨国公司和本土品牌的纠纷,不再全是后者“全责”,理性的声音在增强,非理性的声音开始减弱,当偏见消失,这种隐性垄断的“效用”就会大大衰减。毋庸置疑的是,随着中国企业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所有隐性的垄断手段,终归会被扫进历史的尘埃中。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