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
今天,科技似乎变得越来越“懂”你:打开购物网站,近期想要购买的货物都已被推荐到首页;进入短视频平台,一条紧跟一条推送的恰好是你喜欢的视频内容;就连新闻信息也依着你的兴趣送抵眼前……这一切,正是依靠日渐成熟的算法技术得以实现。 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关联节点。在移动互联网上,社交媒介、定位技术、搜索引擎等给用户日常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实时生成和储存着大量相关数据。正是在海量数据基础上,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的兴趣偏好和需求进行推断,描绘出不同的用户画像,打上特性“标签”,进而以此为依据,进行精准的文化生产与个性推送,实现数字文化从生产、传播到接受的全程个性化、精准化定制。 从积极意义上说,算法在不断迭代更新的技术推动下,成为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推手。过去,文化供给对受众文化层次、审美兴趣和文化需求的差异了解得不够,更多是从投资方、创作者角度进行生产,导致一些文化产品并没有很好地对接受众需求。 但如今,伴随互动技术的普及与迭代,通过参与式的文化互动,人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通过用户关注、订阅、浏览、点赞、评分、评论、弹幕、转发、收藏等行为,产生关于文化产品接受的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被各类信息平台视为重要资源,用以描绘用户画像、分析行业趋势、进行投资决策。比如,影视公司根据购票平台、评分网站的数据,规划新作品的题材类型与演员搭配,提前埋好“话题梗”;短视频平台根据用户的停留时间、观赏偏好、点赞评论,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相关内容;网络文学网站通过对用户订阅习惯的分析,进行作品推荐,生成个性化页面。算法以“更懂用户”的技术优势,不断进行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助力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