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到流行:全球 AI 创新为何接连变得“柔软”
还记得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崛起的时候,全球的 AI 实验室很喜欢强调竞争。最为经典的是 2016 年谷歌 Depepmind 实验室让 AlphaGo 对决李世石,人类世界冠军被挑落马下,掀起一片恐慌。
2017 年马斯克 Neurallink 在宣扬脑机接口技术时,基调是重新定义人类,追求人机同体;就连马斯克创立的非营利性组织 OpenAI 也以在《DOTA》游戏中击败人类玩家,作为 AI 的里程碑。一些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发布新模型时,也喜欢追求“世界最大““打破纪录”“1 分钟让 AI 为我跑了 18 亿次”之类的标签。
不过,今天再翻开人工智能资讯,会发现当下的 AI 研究,虽然也有竞争和比赛,但同时也多了许多柔软的味道。ASP站长网
刷屏全球的 AI 创意,是让照片里的明星名人们一起“蚂蚁呀嘿”,“AI 复活逝去的亲人与爱人”登上头条,疫情、洪灾等危急关头,更是不乏研究人员以 AI 驰援的身影。
从展示强大到变得柔软,AI 研究的变迁,未尝不是 AI 产业化和产业 AI 化进行到现在的一个缩影。
从小众到流行:越来越多柔软的 AI 今天,AI 正在从大杀四方、碾压人类的“神器”,让人们的心灵变得柔软起来。
前两天《旧金山纪事报》的一篇报道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超现实聊天机器人的软件,再现了与已故未婚妻的交谈,使用了 GPT-3 模型,可以达到惊人的准确性。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