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机构成网络攻击靶心 怎样给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加一道“安全锁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是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关键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推进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施行也意味着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
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元年 网络安全态势异常严峻
2021年不仅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元年。政务、能源、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但同时也是重点被攻击的目标。2021年上半年,工信部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共享平台新增收录的网络产品漏洞已达到2020年全年的58.5%,利用漏洞对境内主机进行扫描探测、植入木马等远程攻击行为的恶意IP超120万个,55.7%来自境外。同时,勒索病毒攻击呈现出异常活跃态势。据Cybersecurity Ventures预测,到2021年,全球勒索软件破坏成本可达到200亿美元,是2015年的57倍。
攻击手段持续进化 政务机构成网络风险高发地
政务机构作为保障维持国家、社会正常运行的根本,其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尤为重要。
当前,政务机构所面临的网络安全挑战主要包括:发布虚假信息造成公信力受损;网站业务被攻击,导致服务网站瘫痪,影响社会秩序;敏感数据被窃取利用,造成经济利益受损和法律纠纷;巨大的爬虫访问量给系统带来极大压力,并导致系统不稳定,无法为正常用户提供服务等。随着勒索软件的快速兴起,攻击者还瞄准了大量漏洞修复不及时的系统。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