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企业家和创业者应该思考的内容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上,医疗必然会回到公益的机制上,一旦回到公益机制上,必然会从治病转到防病为重点上,因为治病赚钱,防病不一定赚钱。80年代农村改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国家财政税收大幅下降,所以医院迫于无奈,必须通过创收来发放医护人员工资以及维持医院的运转。这个创收机制,尤其关系到人民健康,医疗保障的组织进行创收机制运转显然是不对的,所以这只是短期政策。医疗卫生的市场化,严重削弱了我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2003非典疫情演变成了一场社会危机集中暴露了当时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和医疗市场化的弊端。国家意识到,如果我们只关注经济发展,忽略公共卫生与医疗,可能一场疫情就会让曾经所有的辉煌化为无有。所以六年后,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中国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2019年12月,武汉发现多起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年1月8日初步确认新型冠状病毒为此次疫情的病原,至此新型肺炎疫情正式开始!又一次挑战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今天,我们国家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医疗系统市场化、逐利化的弊端与不合理,同时我们的经济和财政已经允许继续进一步深化新医改,允许发展”健康中国战略“。从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全民健康文化等层面进行改革。所以我们企业家应该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机会,当然就是”健康中国战略“周边产业入手。而这里,本文重点谈互联网+医疗。 那些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与业态更有前景? 一、互联网医疗当前情况 互联网医疗就是把传统医疗的生命信息采集、监测、诊断治疗和咨询,通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大数据分析与移动互联网相连。互联网医疗在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近几年在国内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有:以健康教育和信息为主的39健康网;以医师评价和挂号为主的好大夫在线;以疾病风险评估为主的宜康网;以即时在线咨询为主的医通无忧网等。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互联网医疗的需求和盈利主要来自五个方面: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尽管盈利来源多元,但截至目前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还没有较为成功的盈利模式,像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领先的医疗互联网企业商仍未实现真正的盈利。国内互联网医疗企业正处于前期积累用户与盈利模式的摸索实践当中。 尽管目前盈利模式仍不明朗,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盈利前景值得期待。据测算,2020年互联网医疗行业潜在市场规模为1905.39亿元。正是基于互联网医疗的巨大潜力,众多企业纷纷布局互联网医疗,例如BAT都公布了多起医疗相关产业的布局计划:阿里为推进药品网上交易入主中信21世纪、利用支付宝钱包拓展“未来医院”;百度推出健康云平台;腾讯通过投资丁香园正式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 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庞大的生态圈,参与方包括患者、医院、医 生、药企、保险和政府,相互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从供需的角度来看, 患者和保险处于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端,其中患者是医疗服务的核心 需求方,保险是辅助需求方;医院、医生、药企处于医疗服务市场的 供给端,其中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和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供给方, 提供药品的药企属于辅助供给方。医疗服务生态中的本质关系是核心 需求方患者和核心供给方医院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从服务对象看,以医疗服务生态中三大核心要素—患者、医生和 医院为服务对象,目前形成三类主要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即针对于患者的预约挂号,在线问诊;针对于医生的专业考级或会员费;针对于医院的管理类软硬件设施与设备。 ①在美国,医生独立执业,问诊相对自由,因此对医生的盈利模式非常多样, 导流、诊断、诊后、用药、器械等都可以是盈利的切入点,而中国医疗体系对医生限制多,针对医生的盈利模式限制在辅助诊断用药以及医生间交流的层面,而预约平台收费的模式截至目前发展较好。 ②向医院收费的切入点包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收入。在这两个层面,医院的需求较强,针对此产生的盈利模式有较大空间,但基本上与医疗信息化更相关,而非纯互联网模式。 二、互联网医疗未来业态发展方向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必然有新的改革,在政策改革的基础上我们企业目标,和创业方向必须进行相应且响应式创新。78年改革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的方法是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强调的是微观效率,即一个单位的效率,一家医院的效率。改革开放42年以后,我们积累了很多问题,需要的是综合的,协调的改革,就医改问题,需要换轨,需要换系统。所以继续深化后的新医改,必然会强调宏观效率,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基础上,医改本身已经不仅仅是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的好病,而是要发展到一个让老百姓少得病,少得大病,即使不小心得了,也能看得起大病。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全新体系。 所以我们企业的方向,必须根据国家的战略意图进行规划, 创新的方向应该放在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上。如,大量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分级诊疗难以贯彻;药品流通环节的灰色利益链还没有消除;医疗、医药、医保“三医”不联动等。用明天布局今天,才是企业生命力具体表现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我们可以参考福建三明市的医改试点医院,这是2013年国家新医改推出后的一个试点,从政策到考核制度的一个全新的体系,当然80%以上的可能是未来中国医疗系统的模型。针对三明的医改政策,进行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布局与搭建,可以找的自己未来的方向。 根据以上政策方向,所以目前挂号和以提高医院收入为目的的相关服务型商业模式,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不容乐观。 个人比较看好: ①在线问诊 从治病到防病的过度,治病于未发,医生的职责必然会有变化,依托5G技术,在线问诊咨询,可能是未来发展的常态化医疗服务的一部分; ②远程治疗 随着以预防为主,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大病的出现。依托5G传输技术的发展,远程物理性治疗,或许会成为新常态。即,定点医疗服务点,以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主,医生远程操作进行手术。只要完成医生和设备点对点零误差的操作对接,医疗服务点甚至可以普及到社区,将大大提高治疗效率。 ③医药O2O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