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小白入局技巧全拆解:如何从0到1个月播放量20万+
我们定下来“传播度”为第一优先级之后,我刷了N多个小时的热门区视频号:发现传播高的很多是“正能量/搞笑/软色情擦边球”类内容,利用人性弱点刻意迎合、把传播属性拉满,通过“小说”“测试”“保健品”等快速变现。 存在即合理,ToC场景可以短期利用平台红利这么打,但走长线的话、还是得靠有价值观的内容,尤其对于ToB行业来说,需要十年磨一剑,持续积攒势能。 前面提到:先把“文字时代”已经成功的栏目视频化 ,作为视频号的选题“安全区”;就像玩吃鸡游戏时,先往安全区里边靠掌控全局、再择机空投去安全圈外捡装备。 有选择权的“安全区”能给我们带来踏实感、不焦虑: 你知道你拍出来的内容有人喜欢看,才敢后续尝试各种各样的选题,做不好的话大不了就倒回去只做案例类视频就行了 于是基于团队的资源、定了2个选题安全区: • 把公众号里深度文章再碎片化,做成视频; • 把「每日运营案例库」/裂变SaaS的商家案例,做成视频; 把定下的安全圈打透! 短视频行业有一个词叫“封死赛道”: 例如你在抖音上搜索“日语”出来的几百个账号、几乎全是同一家公司的,内部近百人赛马、自己人杀自己人;外人新进场的“日语号”几乎没有机会。 在一个行业/圈层中、内容是可以被穷尽的,可以列出一个思维导图、把每一个用户需求/问题放到对应的分类里。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树、方便更体系地拍摄。 但切记别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得很死、沉迷顶层设计和构思、闭门造车是没有前途的,执行后每天进行复盘、比所有计划都管用。 往安全区外拓时:基于穷举的“用户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进行NxN组合 ,一旦一个组合的内容视频得到验证、就相当于又多了一个“安全区”栏目,步步为营。 关于怎么做“人设IP”的内容延展性 ,先讲一件启发我的事情——IF君共创营社群里有一次分享聊了这么一个话题:薇娅与李佳琦的视频号区别在哪? 两者都是直播带货领域的顶流,都有在各大视频平台内进行品宣,但是两者在视频号内的逻辑差异非常大。 李佳琦视频号内的视频,基本是将已从其他平台上投放过的视频作简单更改后,直接搬运过来(现在好像已经不是了); 而薇娅的视频号则是亲自配音乃至出镜,进行额外的录制,讲述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偏向励志与正能量。 我不太确定薇娅的团队出于何种目的,但是就我个人的猜测,视频号是薇娅给自己破圈的一个渠道。 在这里,薇娅不再是一个只会直播卖货的工具人,而是一个会给你讲道理的前辈、大姐姐的形象。也就是说,在视频号里,薇娅“活起来了”。 也就是这时,我们感觉找到了答案:划分出多个栏目,让各个类型的视频各司其职,各自承担单一方向的期待,是可行的。 例如之前的案例拆解栏目是承载“专业度”,我们开始尝试拍“生活Vlog”(公司文化故事、大雪的喜怒哀乐)来承载“温度感”、这个栏目会是她的日常生活、她的所思所想。 于是,我们把所有拍摄花絮收集了起来,做了一期搞笑花絮混剪;同时第一次使用了公司外的场景,让大雪回家拍了一期做视频号以来的心路历程阐述。 这两期的数据还不错,虽然播放不到1万、但点赞和评论数据很可观。而且这两期播完以后、后面更新的“案例拆解”栏目的评论数据也上来了、互动情况比起之前有显著的变化。 就是因为用户觉得:大雪她是一个活生生的、有个人生活的、自己小情绪的、有自己价值观的人,并且希望大家能喜欢她,而不是仅仅只是冷冰冰的、有距离感的“工具人”。 甚至我们在“七夕”的时候拍了一个偏搞笑的“运营人怎么过七夕”采访公司单身还在加班的运营小伙伴,被系统推上了视频号的热门区。 能明确感受到,哪怕是ToB人群、也更喜欢一些轻松愉快的内容,这也是人性使然。就像东东枪老师在《文案的基本修养》里引用的广告大师,比尔·伯恩巴克所说: 大家相信的真相,才算真相。 可如果人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他们就不可能相信。 可如果他们根本就不听你说,他们也就不可能听懂。 如果你不够有趣,那他们就根本不听你说话。 而如果你不是用有想象力的、新鲜的、原创的方式来讲述,你就不可能有趣。 由于用户喜欢大雪她的“有趣”与“生动”、以此为载体、把我们的干货/信息传播出去,完成让用户了解我们公司业务的目标。 04脚本撰写以及剪辑技巧 现在倒回去看我们第一期的脚本:《喜姐炸串》的引流获客案例,真的是一塌糊涂,大家感兴趣可以去考古。(虽然很烂,也是我当时磨了好几天的弄出来的脚本...惭愧- -) 之所以磨了这么久,难点主要在于我对脚本撰写定下的核心原则:措辞一定不能深,一定要符合大众已有认知。 如果按照“运营深度精选”的文章风格,不是不行,但是传播度也仅限互联网运营的圈子内了;上来就是一堆行业黑话和新概念、可能收获运营人的点赞、但是没法收获传统行业的用户点赞,传播也就停止了。 好理解、不太浅、大白话。 我的时间基本上都花在了这里,而且要想尽办法把一个案例在一分钟内讲完:是重点讲活动流程、还是讲背后知识点、还是讲UI亮点? 这真的很难,我现在也没有做的很好,但是比之前写起来顺手多了。大家如果翻阅我们整个十多期视频,会发现经历了几次迭代: -> 整个流程要讲一遍,每个环节的亮点都不想放过(第一期) -> 整个流程要讲一遍,讲单一环节的几个亮点 -> 整个流程几句带过,讲单一环节的一两个亮点 -> 只讲背景和活动亮点,活动流程10s内通过图片与文字顺过去(近期内部案例库系列) 并且非常明显,“内部案例库”系列的12小时内数据,在案例拆解视频内算是最出彩的一期。 所以我开始去找“单一价值点” ,一个案例我只挑一个方向讲透,讲明白,传递出价值,不坳专业词汇。这就是十多期以来我得出了第二个方法论。 一旦你对核心点不够明确,无法合理取舍,整个视频的交付感会极其糟糕,观众看完很可能会毫无记忆点和价值感,那就不会打动Ta分享传播。 记忆点可以通过认真打磨出来的金句生造出来,但是交付感一定是和脚本核心主题强挂钩的。 但是,即便是确定可以只锚定单一价值点这个前提,还是陷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让这个价值点能够更有趣的呈现出来?如何能够成为“社交货币”?这点我也还在练习。 于此同时,大雪出镜状态的迭代速度也非常快,从最开始的用力过猛(1分钟内语速太快吐字不清),到后续逐渐自然起来。 虽然现在一些时候还是会给人“一板一眼”的念稿感,在迭代方向上,我们近期达成了一个共识:逐渐形成一种“对话感”。 像现在写文章时,我们也会说要讲求一种“对话感”。 要有一种读者在我对面,我和他讲一个故事,对他娓娓道来的感觉,正如我现在在做的事。 我逐渐发现做视频也是这么一回事。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视频号博主:“少庄主今天醒酒”,她在镜头前表达的方式和感觉,会让你觉得她是在专门和你对话;那种把镜头对面的人当成好朋友,娓娓道来的那种感觉。 我们现在还没做好,大雪还在找那种完全不一样的镜头感觉,而我的脚本也需要继续加强故事性,“想明白”与“能做到”,确实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至于剪辑工具上,我基本上是“剪映”为主,“快影”为辅。 “剪映”在片段之间的衔接、转场上,能做到非常精细,基本上满足大部分视频的需求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剪映在变速后,不会出现声音的明显变调,这点“快影”做不到。 “快影”一般用于噪音处理。“剪映”上也有降噪功能,但是不如“快影”对人声的提取保留那么精准,经常存在“误伤友军”的情况,处理后整个视频的声音都糊了。 当然,我个人最建议的,仍然是辅助出镜人,找到迅速熟悉脚本的办法,减少后期处理的场景,不是每次都能够做到无缝拼接的。一方面需要素材恰到好处,另一方面也会极大增加剪辑所用时间。 而且除了像“花絮期”和“七夕节”这两期的混剪,在其他大多数情况下,“一镜到底”都是最优解。 05内容传播和导流运营 很多内容同学把辛辛苦苦制作好的文章/视频点击推送后,就以为结束了,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局限的思维。 “酒香也怕巷子深”,内容是需要运营的。 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样,有个坏习惯:看一篇公众号的文章,会先刷到最下面,看一下阅读数在看数这些数据,看看留言区,数据不错,再倒回顶部看文章内容。 当我们滑到一个视频,第一直觉是先看他的点赞数怎么样,如果点赞数据很高,那我会条件反射的判定“这是一条好视频”,然后停留观看几秒。如果只有个位数点赞,可能很快就划过去了。 乍一看对很多创作者不公平,但这是很残酷的现实。 像公众号时代有很多互推互赞群一样,现在也有视频号的互赞群,最开始我非常不愿意加入到互推群,甚至连发到公司群让同事帮忙点赞都觉得有一些不好意思(我的性格内向导致)。 也是和鉴锋聊了下这个问题,他提醒后我才意识到,“内容”运营涉及渠道、评论区、点赞数等方方面面; 理论上如果你的视频被第一个用户看到时“就有100+赞(公司全员点赞)”,那TA有观看完的意愿概率就越大,这样子能做到不浪费“一滴流量”,转化率才最高。 例如你的内容选题如果有助于销售同事/渠道自己做转化,那Ta也更愿意帮你转发、甚至私发给客户,反向也帮你提高了播放量。 我们在视频号有2000粉丝的时候,尝试过发送一条视频,没让同事帮忙点赞、小号也没转发,几个小时才3个赞、100+自然播放。 也就是说一线的用户基本上还没养成直接从“发现-视频号”进入观看视频、更多还是通过朋友圈/社群等用户转发场景访问,并且在时间上存在一定延迟。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