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话题标签”:六度理论与二度理论的“兼容”悖论
微信正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并小心翼翼的“自我革命”。 特殊时期的长假最该休息,反最忙碌,走亲访友、结婚嫁娶,桩桩件件皆是开心事,然而一天三四场,同样令人身心俱疲。媒体报道,十一假期贵州男子在8天时间里要赶23场婚礼,除了睡觉,不是在婚礼的现场,就是在婚礼的路上。10月4日,微信向部分用户开放了朋友圈“话题标签”的功能,时机挑选的可谓“微妙”。作为一个自媒体人自然要抢先尝试一番,体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鸡肋。 产品经理圈里,张小龙的克制、微信的极简主义,拥有大批的拥趸和信徒。 这个“话题标签”的功能,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都和极简、克制和不打扰用户的张小龙式理念不沾边。 微信里的“六度空间理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到营销推广离不开“两微一抖”,抖音作为短视频APP暂且挂起不提(视频内容娱乐性天然强过媒体性)。单说微博、微信两大社交媒体,国内很多大事件舆论的“冷启动”都在它们之上发起。微博更偏重于媒体属性,微信更偏重于社交属性。前者是开放式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集大成者,将信息的传播由传统社会的“六度空间理论”,凝缩到“二度空间”。 举个栗子,一个只关注肖战的00后,或许会因为微博的热搜榜看到@迪拜旅游局 的一条微博,她通过转发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再传播,而@迪拜旅游局 理论上也会因为看到了该00后的转发,通过回复、点赞甚至分享的操作实现一次完美的闭环互动。 微博这种社交媒体形态,将互联网信息高效流通的机制发挥到了极致。 微信,确切地说微信朋友圈,其魅力在于“反开放式互联网”,将现实世界的“六度空间理论”嫁接到朋友圈里。朋友圈每月、每周也会爆发一些刷屏的大事件,但这种传播确实基于一个又一个“岛链”传播。 比如说,马化腾朋友圈发一个吐槽友商的微博,他的好友可能会先截图并在朋友圈里发布。10s的时间里,好友的好友再转朋友圈,…的好友再转朋友圈。“六度空间理论”下,一个偏远地区的小镇青年,同样有机会在几秒的时间里看到这条朋友圈截图。 那“六度空间理论”和“二度空间理论”究竟有何本质上的不同呢?天浩认为主要差异在于传播和社交的关系上。 六度空间理论里社交是一切舆论发酵的基础,你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关不关心某件事,决定了你朋友圈发布的图片、文章链接、视频的传播范围。这种模式下的社交平台,人看到的信息大多数是和自己拥有某种关联,毕竟一条内容被你看到要经过“层层筛选”。缺点是,你无法“越过”你的好友看他的好友的朋友圈,更无法和他的好友(非共同好友)进行交互,信息质量上去了,互动性却很差。 微博的“二度空间理论”则反着来,由于该平台内容传播机制非常多元,你的微博主页内容五花八门,感兴趣的、讨厌的、无感的甚至费解的,琳琅满目。 优势的是,你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很快的参与进去。如果你是个“玩梗达人”,甚至能引起天王巨星“翻牌子”。也就说微博上信息质量可能因为“超载”让人烦躁,可强势的互动性,也令人心驰神往。为啥现在“饭圈”在微博上最活跃?他们是最渴望得到明星“垂青”的一群人,只有在这里,才距离明星最近。 本段落来个知识小百科:六度空间理论是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意思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以此引申,二度空间理论,意味着人和陌生人之间只隔了1个人,理论上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操作,两个陌生人可以实现直接的关系达成(也就是互动)。 这两个概念精炼概括了两个平台的传播特征。 微信为什么要向“二度”兼容? 就像微博为了加强社交属性推出了聊天功能,微信也一直想着通过新的内容产品,加强自身媒体属性。 一切的一切,都为了让用户更久的留在自己生态里。 猪,只有留在自己家的“圈”里,才能够想什么时候吃肉,什么时候抓起来。短视频这种内容产品的异军突起,冲击着一切互联网产品的黏性,微信即使做到了中国网民全覆盖,可使用时长这个战场正在被“对手”进攻。 为了更长远的商业化,如何增加单个用户微信使用时长将是腾讯未来最大的目标,“话题标签”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 图片来源:《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度报告》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上半年疫情影响,短视频的时长已经占据总时长份额的20%,仅次于即时通讯。而且从上面图片中的各个曲线来看,短视频对用户时长的“蚕食”,已经部分的压缩了即时通讯APP的时长。 微信产品极简主义、克制、不打扰用户等等理念,归根结底是张小龙要在互联网上,打造了一个有别于开放式互联网的半模拟世界。更强调社交重要性的朋友圈,其信息的传播依照着“六度空间理论”而进行。不过,随着微信用户突破12亿,朋友圈的活跃度已经来到顶端。由于微信好友关系的“成分”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用户达到十几亿,部分层面也影响了一些微信用户的活跃性。 近两年,微信一系列的动作,总结的来看,无非是如何在不破坏用户旧有习惯情况下,将开放式互联网的“二度空间”模式移植过来。 我们回顾一下近几个月朋友圈的变化:7月7日,微信小程序内测支持分享朋友圈;8月12日,视频号支持以视频卡片样式转发到朋友圈。10月4日,每日曝光量达到100亿次朋友圈向部分用户开放:朋友圈标签。 小程序也好、视频号也好,它们和微信打造的公众号一样,是附庸在微信上的媒体属性的内容产品。将它们纷纷向朋友圈开放,一方面能给这些产品导流,一方面可以丰富朋友圈里内容形式。 而朋友圈标签则是一次较大的改革,直接将微信的生态搜索给关联起来。 经过天浩验证,在相关的话题标签下,里面聚合了视频号动态、朋友圈动态,点击最下方“更多结果”则直接显示微信搜一搜的搜索结果。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