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话题标签”:六度理论与二度理论的“兼容”悖论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种向“二度”的链接,其实并不完整,用户只是和信息更近了,但并没有解决互动的问题。比如说,你可以通过话题标签,发现更多的有趣、有价值、好玩的内容,并通过二次朋友圈分享,实现朋友圈私密空间-开放式内容-朋友圈私密空间这样的信息传播闭环。可这仅仅限于内容的传播,并不涉及互动。 总结的说,以社交为根基的朋友圈,它的缺陷是,只能够在一些“全民”性的话题产生爆炸裂变的效果。可对于那些,只是特定人群关注的中、小话题,在朋友圈里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孤岛壁垒”,导致无法形成一种广泛的传播。 要想增加用户在朋友圈的使用时长,通过话题标签直达视频号、朋友圈、搜索内容,可以让信息传播不再是直线式的,赋予了其更为多元的触达方式,会客观上一定程度提升用户活跃度。 追忆微博做聊天功能的失败,想要兼容“二度传播”的微信,成功概率高吗? “二”与“六”或许不可兼得 QQ的突然“冷寂”,用户感觉只是换了个聊天软件,腾讯元老层受到的冲击,是外人无法体会的。 能够按条件查找网友,QQ空间里公开信息任何人都能随便查阅,留言板里哪怕一个损友大放厥词,打开留言板的人都能看到。私密性太差,是许多人离开QQ,最终拥抱微信的原因。或正因如此,张小龙的克制、极简主义、不打扰用户等理念,才会得到当时元老层的支持,并在这十余年时间里贯彻至今。 微信里的添加朋友功能中,你可以输入微信号、手机号,或雷达加朋友、面对面建群、扫一扫、手机联系人的方式加好友,将微信好友和熟人关系牢牢绑定。虽然有“摇一摇”、“附近的人”等相关功能,用户只要不主动去使用,也不会被当做“陌生人”被发现。 此外,朋友圈的只对好友所见,评论只对好友所见等设置,都将隐私性做到了很高。 朋友圈的隐私性越高,意味着其活跃度会呈现一个长曲线缓慢微弱下滑的一个过程,起初大家在朋友圈里的活跃度很高。随着对好友兴趣的衰减,朋友圈打开的次数也就会下降。毕竟当一个微信用户好友达到一个稳定数量后,朋友圈的内容结构也会趋于稳定,时间越长,审美疲劳感也就会越强烈。 朋友圈“话题标签”表面上看,打破了该平台信息传播严重依赖“好友”再传播的弊端,其实并没有完成类似微博那样的社交媒体的搭建。也许,有了话题标签的朋友圈,我们能够点开标签看到更多内容,可由于在本质上微信内容传播仍然是基于好友关系,也就说能看到很多内容,却并不能与之形成很良性的互动,缺乏了参与感。“六度”兼容“二度”就无法真的实现。 其实,这和微博发力聊天功能,遇到的问题差不多。由于该平台传播机制,可以让两个完全不相识的人,短短几秒的通过点赞、评论、转发产生“联系”。让微博网友“龟缩”在聊天页里和聊天,违逆着他们在微博上的使用习惯,自然该功能就很难真正的落地。 “二”与“六”或许不可兼得。 QQ的突然“冷寂”,让腾讯产生恐惧,短视频的异军崛起,让微信走向了一场旷日持久又小心翼翼的“自我革命”。 对于用户而言,他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每款APP都不收费,当然是哪里舒服去哪里。仅此一条来看,朋友圈“话题标签”功能很鸡肋,他需要用户不停地操作才能发现好内容,网友干嘛不直接切换APP呢? 在天浩私人微信群的小范围调查里,也几乎是全部表示不知道这个功能,还有几个好友混淆了好友分组“标签”和朋友圈“话题标签”之间的关系,这个互联网圈看起来“用处很大”的功能,或许并没有戳中普通用户的“痛点”。 朋友圈想要把“微博模式”引入,以此提高使用时长,就目前形态来看,或只是背后产品团队的一厢情愿。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