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李彦宏之间的几件小事
但没法改善的是食堂,那是大厦承包出去的;所以大家中午甚至会开车出去找饭辙,但李彦宏花不起那个时间。那时候也没有发达的外卖,所以大家在网上看到的马云面前摆着十来个外卖盒的图景,是不曾在李彦宏的办公桌上出现的,他就吃食堂。 下午的三四点的时候,是办公室里最热闹的时候。那时候,每个部门都有一点机动的经费,很少很少,但够每天下午吃一次水果的。所以每到这个点儿,就看到各部门的助理招呼着大姐们,把切好的西瓜、菠萝、火龙果之类的用小推车送进来,有时候,大家也吃冰淇淋,但绝对不是哈根达斯。 这个时候,公司最可怜的大概是李彦宏。他不属于任何一个“部门”,也没有私人的生活秘书或者助理。他的办公室外坐着一位美丽庄严的女士,是董事会的行政人员,级别不低,更不是他个人的秘书,偶尔帮助代他打理一些小事如订个机票,但订水果叫外卖那绝对是不会替他做的。 要是换了个别的老板,我估计很大的可能性是,走进任何一堆正在吃水果的员工里,和大家聊聊家常,然后拿走一盒水果。可惜,李彦宏脸皮薄,他不习惯这样。 于是,我好几次发现,每当大家吃水果的时候,李彦宏就自己跑到楼下去,在摊贩那里买一兜枣子,用那种最廉价的塑料袋拎回办公室,在洗手间里,李彦宏费力的用那个廉价塑料袋当容器,洗那些枣子。 从大门进入百度,再到李彦宏进办公室,是很长的一段距离。一定有人无数次的看到拎枣子的这个场景。但不会有人说,来,我帮你拎,我帮你洗……这好像也是百度的一种文化。 公关形象 很长一段时间,业界都喜欢用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来做对比。 对于搞公关的人来说,当然最喜欢马云这样的老板。他善于进入角色,在不同的场合都有良好的发挥,他敢说一些有点冒险、有点挑战的话,这些话不用加工就是文章的标题,记者们都非常欢迎。 于是,我们也和李彦宏讨论起来,并且征求他的意见,要不要以后也多说一些“出圈儿”的话,要不要以后也更有点表演家的风采。 李彦宏大概是做了功课的,他研究了很多讲话标题。然后,带着点遗憾告诉我们,这样的风格,我学不来。 大概看着我们有点失望的样子,李彦宏说:“这样吧,以后我的讲话,可以大胆一点。但是,限度是不能说错话,不能哗众取宠。” 最后,大概是看大家还有点摸不着头脑,他又补充说:“追求不说错误的话,是我的性格,我喜欢精确。如果一定要加点什么色彩,那就是尽量以一个技术专家的角度去组织表达方式,我也可以提供给你一些我关于前瞻性的一些思考。” 我想,这可能就是李彦宏对自己的判断,他的底色,始终是个技术人。有人有时候会和我说,觉得李彦宏讲话煽动性不够,在我看来,那是因为他只想按照技术逻辑去认认真真的讲话。 学生们 很长一段时间里,去国内的高校做招聘演讲,是李彦宏的一个重要工作,我本人就跟他去过上海、武汉、西安、杭州,每次去还都会从产品部门、研发部门、技术部门、HR部门带上一批年轻的百度经理们,以便回答学生们方方面面的问题。 李彦宏是很喜欢和学生们沟通。 那时候,各个企业之间的高校招聘,经常彼此搞点小竞争。我记得去浙江大学那次,李彦宏定在了某晚7点开始演讲,谷歌就突然临时宣布,把谷歌招聘的笔试环节定在当晚6点,于是,学生们就被迫2选1——要么去参加谷歌的笔试,要么来听百度的演讲。 这样多少有一点影响演讲的效果,于是我们接到通知,次日早上,李彦宏会和一批最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开一个早餐会,一起仔细聊聊,我记得是在一个酒店的餐厅里。 其实,当时学生们问的问题,都不是特别专业性的。他们一般不会问:“人工智能在信息检索里到底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或者“我学习什么样的课程对进入百度最有帮助”……那时候的学生很热血,问的都是一些比较大的问题,比如怎么看待互联网竞争的格局之类,当然很多问题问的并不够精确。 我觉得李彦宏在这种场合是最放松的,他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很机智,但最后总要引入到三个问题里面来: 第一:搜索引擎的渗透率有多少,渗透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就会改变人们的生活; 第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迎来了千百年来的大变局,获取信息成本的极大降低,对人们的学习、创新,对社会的运行方式都起到了根本性的影响; 第三,百度是如何在和国际国内的竞争对手的磨砺中不断强壮自己的; 我想,那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他认为告诉学生们最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南来北往,他不会回答薪酬、房价、明星、股票之类时髦的问题,他就是老老实实的讲这三点。 底气 2012年,对于百度来说,是比较难的一年,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后来的2013年更难。 外界对百度到底何时开始聚焦AI,总是梳理不出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甚至有人认为,百度是2015年以后才聚焦AI的。 这不能怪外界的人,因为是在2015年的“两会”上,李彦宏率先提出了建立“中国大脑”的提案,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 但是百度的老员工都知道,2010年,也就是PC互联网的时代,百度已经在使用机器学习重新调整百度的搜索算法,并先后进行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研发工作,这都是人工智能的范围。后来我遇到担任百度副总裁、负责AI团队的吴甜,和她对了一下,她告诉我这个“自发应用”的时间应该可以推到2010年再之前一点。 而到了2012年,百度在AI上已经锋芒初露,在语音领域,百度的语音产品靠NLP(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支持,仅仅用55天就开发完成、顺利上线;再比如图像处理,百度只用了1个月时间,就上线了全世界首个基于图像的全网人脸识别产品。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件事,一位非常重要的重要领导要到百度来视察,李彦宏决定向这位领导人演示百度的人脸识别技术,那时候,这项技术可以说国内没有多少公司可以稳定的展现。 出于可以理解的心情,为了保证演示效果,一开始有人提出,最好准备一张领导人的标准照,然后用这张照片进行搜索,准确率会比较好。 李彦宏知道后,给负责这个环节的百度同学出主意,说:“咱们就现场给总理拍一张照片,用现场拍的这张照片去搜,效果肯定会更好”。 这其实带给了具体的实施者一些压力,但是,李彦宏反复强调,要真实。于是,最后还是用了现场拍摄的照片来作为识别的基础,那天,百度的图像搜索准确地搜出了这位领导人的其他图片,演示非常成功。 那时候我已经离开了百度,后来有人跟我说这件事,并说,李彦宏够有底气的,就一点后备的措施都不准备。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