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腾讯短视频的背水一战
视频号显然不是下一个抖音,微信所沉淀的是11亿月活用户,他们同样会是拍摄朋友圈小视频的记录者,如若全量开放后有半数微信用户拍摄视频号,即使囿于视频拍摄水平而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这同样是在熟人关系之上的庞大内容池。 因此,真实是视频号内容的重要指向。 表象上,“真实”体现为拍摄简单,在剪辑上粗加工,直接呈现内容或思想性本身;而本质上,真实是要展现自我,不仅仅是真人出镜,更是展现真实生活或个人兴趣。 当然,不同用户对“真实”的定义也不同,记录风景亦或展示才艺,对特定用户而言都是自我的“真实”,最终都给视频号沉淀大量关于个人表达的内容。 而从战略层面来看,视频号进入了微信生态的腹地,即社交关系本身,这也是在腾讯短视频历经数次成败后,对该领域真正的背水一战。 自2011年以来,腾讯将流量确定为自身核心能力之一,微信正是腾讯重要的流量入口,拼多多、同程艺龙都是基于微信生态成功崛起的商业模式,而在这一庞大流量池之上,短视频模式能否跑通? 微信视频号显然是腾讯探寻这一答案的桥头堡,同样也是腾讯搬出社交领地的王牌之后,其在短视频赛道上的放手一搏。 不过,视频号最终将去向何方? 全民记录 微信视频号积蓄力量之际,国内短视频的创新脚步并未停止,自去年开始,vlog、竖屏微剧等视频新风潮层出不穷,背后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正加速迭代。 当下,5G商用化的步伐一天天加快。地歌网在《短视频急行军》一文中也分析道,5G实现了三大应用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与低延迟的通信uRLLC和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 在这三大场景之下,用户观看超高清直播时不再会感受到卡顿与延迟,1GB大小的高清电影可以在几秒钟内下载完成。 高速度的网络环境之下,用户的视频消费必然会逐步增长。据电信咨询公司Ovum的预测,5G用户的月均流量消耗将从2019年的11.7GB增长至2028年的84.4GB,其中90%会用于视频。 同时,网络加速度之下,用户的内容消费也逐步走向碎片化。 在4G环境下,用户刷抖音的流量成本仍然偏高,但5G到来后,用户看15秒短视频就像用4G刷图片一样,速率高且无需太多顾忌网络成本。 可见,5G能颠覆用户已有的消费习惯,让刷视频和读文章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这也会带动视频内容迅速普及开来。 而对比文字和视频,前者具有穿透力,优秀文章体现出的思想性经得起时间考验,但消费门槛也高;后者具有冲击力,时长越短的视频越能抓人眼球,但在呈现价值上缺乏系统性。 因而,长期观看结构紧凑的小视频,用户获取的信息和情绪感受都趋向于零散化,导致社会中的快餐文化高度盛行,进一步增强用户内容消费的碎片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消费的先例早已出现。2016年知识付费火爆一时,大V将高度系统化的结构性知识,压缩成十到十五分钟的语音或视频呈现给用户,吸引了相当规模的铁杆粉丝,侧面证明碎片化消费的普及与流行。 微信视频号也要赶上碎片化时代的浪潮。 如今,在视频观看的层面,抖音、快手都极大程度满足了用户需求,无论是娱乐、媒体机构或者知识科普,用户都能在快抖上找到相关内容。 但在视频生产的角度,目前快手、抖音都更倾向于将流量开放给机构号或PGC内容,留给原生UGC的成长空间并不大,这也和短视频平台的竞争以及算法推荐机制有关。 视频号或许是留给UGC内容的增长新天地,不仅因为其正处于红利期,更关键地是,视频号以熟人关系为基础,更鼓励真实创作并在亲朋好友间互相分享,即使由于内容质量问题而难以被大面积推荐,熟人也是见证用户记录自我的重要观众。 这一如张小龙在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所言,相对于公众号,微信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 目前来看,视频号有望成为记录的载体。 不能否认,在创作优质内容的层面上,视频的门槛高于文字,但从记录和展现自我的层面上,视频更加“一针见血”,尤其当技术条件和消费习惯都逐渐成熟之际,视频化记录的作用将被再次放大。 当人人都可以拍摄视频、自我发声时,微信视频号又将演化为公众号之后的另一媒体形态,官方机构与原生态内容并存,头部大V可利用视频号影响力变现,腾讯短视频也涌入到视频进化的社会大趋势中。 这或许是视频号的终极彼岸。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