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焦作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酷站推荐 > 酷站 > 正文

喜马拉雅难越险峰

发布时间:2020-08-19 11:11:36 所属栏目:酷站 来源:互联网
导读:在线音频平台在“窄门”里做生意并不容易,陪伴式与互补性的产品属性;而对喜马拉雅而言,在用户规模、市场份额上一骑绝尘并不代表着已经成功上岸,自身模式困局

“真香”,网友如是评价喜马拉雅的“买1得13”会员。

818购物节“一声炮响”,给用户送来了“买1得13”会员的重磅优惠,安卓用户只需218元,就能打包获得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腾讯视频和屈臣氏等十余家平台和线下店的会员权益。

喜马拉雅“买1得13”会员

超值“羊毛”谁不想薅?

会员大促销售火爆,喜马拉雅也在本月度过了八周岁生日。过去8年,喜马拉雅在音频赛道上一路飞驰,站上知识付费的风口浪尖,一举跃升为行业领跑者。

但高墙之下依然危机四伏,偏于东南一隅的荔枝先声上市,网易、腾讯等巨头环伺着音频赛道,短视频又在不断分食有限的用户时长;于喜马拉雅而言,外部环境可谓是四面楚歌。

所以,8年之后,喜马拉雅能否再次翻越险峰?

内容为王

会员“买1得13”,喜马拉雅以实打实的价格优惠点燃了消费热情。

官方数据显示,“买1得13”会员开售1小时,即卖出超过10万份,若以安卓端218元的总售价计算,喜马拉雅1小时就净赚超过2180万元。

不过,会员销售盛况的背后,则是接连不断的消费者投诉。自8月15日起,大量用户就在贴吧、新浪黑猫投诉上,讲述着购买过程中的不愉快经历。

“我15号花268元开了买1得13的会员,17号还没到账,最开始联系客服说24小时内肯定到账……一天之后还没有到账,客服也没有反馈,在购买订单页面上却显示我还未付款”,一位匿名投诉者讲述了购买会员后的遭遇。

“坑中之坑”,这位消费者直接写到。

和该消费者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例如购买后其它会员权益无法使用、平台没有提前告知苹果端售价(268元)比安卓端高50元、下单购买后又被强制退款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据地歌网不完全统计,仅在新浪黑猫投诉一家平台,就有接近40条消费者投诉与喜马拉雅“买1得13”会员相关,有部分投诉已经得到处理,但大部分的进度都是“处理中”。

喜马拉雅在新浪黑猫投诉上收到的投诉

当然,“购买后不能及时到账”的投诉频出,并不代表喜马拉雅在欺诈消费者,但却考验着喜马拉雅的售后能力,以及在海量订单和用户反馈涌入后,平台能否抵住压力。

以此观之,“买1得13”是喜马拉雅在付费业务上一次真刀真枪的比武,但实质上,所谓会员捆绑销售就是营销行为,目的在于刺激消费者的冲动购买欲,拉升平台的流量增长曲线。

喜马拉雅自然也需要用户快速增长。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止今年5月,喜马拉雅的MAU为9937万,全面领跑行业,但短视频、游戏等娱乐形态还在分食着有限的用户时长,喜马拉雅不能等闲视之。

以简单粗暴的“价格屠夫”营销来拉新自然无可厚非,但音频平台是“内容为王”,用户被吸引来能否长期留存,核心在于平台有无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能力。

现阶段,喜马拉雅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声书、UGC(播客节目、音频直播)、PGC(IP和正版音频),其中仅“有声书”一个频道,在喜马拉雅的累计播放量就超过500亿次,位居全站第一。

能实现用户规模的领跑,核心自然是喜马拉雅夯实了内容地基,但对用户而言,其核心指向是为收听优质内容,在知识IP大行其道的当下,平台标签往往会被弱化,这也就引发了音频平台的版权争夺战。

喜马拉雅对独家内容的布局又是几斤几两?

先看UGC内容,目前日谈公园、黑水公园等头部播客已经常驻喜马拉雅,但对播客主而言,录制音频后形成的RSS链接基本都是全平台分发。

同时,根据扶持政策和平台氛围的不同,播客团队也会“掂量掂量”,例如2016年成立的播客节目“黑水公园”,他们的免费内容全网分发,但付费内容却在荔枝FM独播。

主打音频直播的荔枝,在播客界也占有一席之地,二季度财报显示,荔枝上的播客节目数量累计超过2.15亿,而由即刻团队开发的“小宇宙”App,也被用户称之为“国内最好的播客产品”。

在国内,播客虽是小众文化,但由于精神气质上的独立性和反主流,粉丝圈层往往更为紧密,这对平台而言意味着更长时间的用户停留。

不过,喜马拉雅对播客似乎并不友好。

今年5月,喜马拉雅面向原创播客启动“中国有播客”比赛,意在激励优质播客,但最初活动规则却强调“主播需与喜马拉雅签约才可获取奖金”,这也招致了独立播客们的质疑,最终官方也修改了规则:签约独家后奖金可翻倍。

播客内容本就是以全网分发为主,在播客节目尚未出现爆款时,平台也很难独占播客节目,而喜马拉雅又以PGC和付费内容为主,播客主们也会“用脚投票”。

UGC播客外,有声书内容也有类似问题。

有声书在喜马拉雅播放量领先的背后,是平台手握国内70%畅销书和85%网文的有声版权,以及与阅文集团、中信出版社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

不过,王座之下,裂痕已经出现。阅文集团在2018年就推出自有品牌“阅文听书”;与喜马拉雅有合作的中文在线,在日前和蜻蜓FM达成战略合作。另外,自2018年开始,喜马拉雅累计收到600多起侵权诉讼,其中也不乏大量作家的诉状。

本质上,有声书是书籍内容与声音主播相辅相成的产物,但书籍版权是根,而与之伴随的却是喜马拉雅层出不穷的版权争议,以及更多上游版权商围绕有声书市场做文章。

这都给喜马拉雅带来不小的压力。

简言之,喜马拉雅想独占播客或有声书内容并不容易,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优质独家内容的“圈地”作用更为显著。因此,自2016年以来,喜马拉雅就迅速聚拢起大批独家优质IP,包括郭德纲《郭论》、米未传媒《好好说话》和广播剧《三体》等。

借助会员付费模式,优质独家IP为喜马拉雅带来了用户和营收的双增长,但背后的版权价格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喜马拉雅的营收结构,又能否支撑购买版权的大手笔投入?

这是对喜马拉雅商业模式的拷问。

音频界“优爱腾”

类比视频行业,喜马拉雅可谓音频界的“优爱腾”。

在内容分布上,喜马拉雅力推PGC与IP内容,这和优爱腾的内容方向类似,而营收结构上,喜马拉雅也高度接近于视频网站。

营收,喜马拉雅主要通过广告、会员付费和主播分成收入(有声书、直播)获利,成本则包括宽带成本、内容成本和分成成本。这种通过制作和采买的内容,来向B/C两端分被收取广告费、会员费的模式,和优爱腾几乎一致。

以IP内容为核心,喜马拉雅赢得了规模优势,在用户规模上领跑音频赛道,但硬币的反面,就是喜马拉雅也会遇到和优爱腾类似的问题。

内容贵、盈利难,这些视频网站的老大难问题,似乎也在喜马拉雅身上重演。

2017年有数据显示,喜马拉雅41%的收入来自广告,50%来自付费业务,接近9%来自于智能硬件的销售;可见,线上付费一直是喜马拉雅的营收基石。

所谓线上付费业务,就包含喜马拉雅的付费会员和有声书。截止到2019年10月,喜马拉雅的付费会员超过400万,月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为58元;以此测算,喜马拉雅单月的会员收入就达到约2.32亿元。

另外,在有声书业务上,一本有声书被售出后,平台还要向出版商和主播进行分成,比例分别为30%和10%,平台最终赚取到有声书净收益的60%。

以喜马拉雅主播“有声的紫襟” 录制的《采珠勿惊龙》为例,去除前10集的免费试听后,该书在平台的累计付费播放量约为57万,剩余21集的价格为0.3元/集;照此估算,本书截至目前的纯收入应为360万元。

扣除出版商分润后,主播能赚到的分成收入约为36万元,再加上每集80元的保底录制费,目前《采珠勿惊龙》一本书能给紫襟带来的收入不到40万元。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将从这本书里赚到216万元。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