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管自动驾驶,这样的滴滴定制网约车D1你pi不pick?
传闻三年后,滴滴与比亚迪联合打造的定制款网约车D1终于在北京亮相。据滴滴CEO程维介绍,D1是第一款落地的定制网约车,也是首代专为共享出行场景设计的汽车,并展望2030年,“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十年太久,只争朝夕。先放着自动驾驶的未来图景不谈,单说D1,它是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不过并非首款定制车。此前有阿里与上汽联手的大通D90、百度福特联手的福特锐际Escape,还有小米和一汽联手的奔腾T77米粉定制版,就影响力而言,大多数泯然众“车”,车圈里很少被提及。 “Always Day 1”大会上天浩是有幸首批见到并“触摸”过D1的自媒体之一,谈谈个人看法,天浩认为,它有几个明显的不同点,首先,过去的定制车仍围绕“私家车”定位来做,只是加一些车联网的东西,D1改变更为整体。其次,D1软件和硬件都进行了“大”的改动,具体细节下文会注重提及。最后,这些改动都是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很多变化对传统汽车的颠覆是很深入的。用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的话说,D1的设计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是千万次的用户反馈和近万次的深度调研。 纵然如此,由于过去互联网公司推出过各种定制、并没火的“前车”,D1是步前辈后尘?还是真的颠覆网约车体验?天浩将围绕这个方向扒一扒D1,看完分析,也许你就有了答案。 乘客端:填补“乘”机互动空白,你pi不pick? 共享出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即使有车一族,因为限号、不好停车或外出旅行等原因,都少不了用手机打个车,解决一下中短途的交通问题。根据滴滴的数据显示,平台上注册用户超过了5.5亿,注册司机也达到了千万规模,连接了超过3100万台的车辆。今年国庆节,曾创下单日6000万次服务(全球)的数据。加上其他共享出行平台,这个数据将更为庞大。 但,要说的是,共享出行服务虽已细分出了出租车、专车、快车、拼车、顺风车等多种服务形态,可乘客打车仍然是以坐车为主。从A点乘车到B点,司机驾车操作,乘客坐车,整个服务模式比较简单。 作为一个“老乘客”,D1对我比较冲击的是,它在“乘”机交互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试图将“汽车”的一些操作“权利”让渡给乘客“使用”。 首先,要提的是D1支持滴滴APP遥控车内空调、遥控车内座椅加热的功能; 也就说当乘客在滴滴APP上打到一辆D1后,在确认司机接单后,乘客可在上车前或行程中通过手机APP设定车内温度和风量,或通过手机APP打开后排座椅加热。 其实,一些高端车型上,已经支持了APP遥控汽车空调、座椅加热的功能。以特斯拉为例,它的APP上就可以远程操作温度调整。 可此前无论滴滴APP,还是其它共享出行应用,都未上线过类似远程遥控温度的功能入口。原因有二,第一大多数中低端车型,并不支持远程温度操作;第二即使支持远程温度操作的高端车,也只是对司机进行开放,并没有公开的对接入口。 传统汽车也好,出租车也好,其本质仍然是以“私家车”为基础。无论滴滴,还是Uber,很难在平台和传统汽车的智能联动上有所突破。单从乘坐体验而言,能够在车到来之前“调”好车内温度,舒适性方面是大踏步的提升。此之外,服务思维上的革命更该被关注,意味着出行服务开始重视“乘”机互动上探索,这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尝试可挖掘。 其次,更针对乘客服务 体验 的“硬件”定制,优化出行场景的 舒适度 ; 重点提一下1、“彩虹接驾灯”;2、乘客移动头等舱。 中国汽车保有量虽远低于美国,可汽车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琳琅满目的汽车品牌和型号,各汽车内部功能设计上千差万别,加之同一型号又会分为“高、中、低”等不同版本,每辆汽车功能细节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异。D1身上,让天浩比较喜欢的地方,是在硬件定制上为乘客体验做了很多优化。 1、 “彩虹接驾灯”; 每辆D1车头前,都配置了一个彩虹接驾灯。D1司机接单后,滴滴后台会自动分配同一颜色给乘客手机端和车内接驾灯,通过“两端”相同颜色的灯乘客可快速找到车辆。在打车密集的大城市繁华路口,或阴雨天环境下,这个能同步颜色的“彩虹灯”,是个很好的神器,让乘客避免“上”错车的麻烦,以及解决找不到车的问题。 2、乘客移动头等舱; D1是新能源车,我们知道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在车内“空间”的设计上更为灵活,D1的后排腿部空间1000mm,头部空间992mm,肩部空间1413mm,这种C级车的空间设计,乘坐起来更舒适。后排空间除了变得更“大”以外,D1还提出了个“乘客移动头等舱”的概念,后排采用特殊定制的座椅背板,配置了一个影音娱乐屏幕(能与乘客手机连接),及USB接口,纸巾,挂钩,杯托等配置。 也就说,乘客上了车之后就能享受到更智能的联网服务,一些小细节上也照顾了出行中乘客的手机充电、放置物品、喝水等需求。 据滴滴首席产品官杨峻介绍,用户甚至可以在车里唱卡拉OK。17日央视直播的“打个滴‘1’起出发”节目中,李雪琴和朱广权就在D1的后排玩起了直播,展示了后排的一些功能。 对乘客而言,出行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可过程中和车的“互动”几乎是0存在。D1让出行不只是坐,增添了更多的“乘”车交互。当然,还有一些细节,由于篇幅问题就不一一展开,例如迎宾灯、后排独立出风口。作为自2012年就常用共享出行服务的老乘客,天浩认为这些功能,对于乘客出行,尤其是中长途出行的体验是大大优化的。不过,对于短途乘客而言,这些“花式”的服务价值或许就不怎么高。 不管怎么说,D1都在尝试更好的让汽车为乘客服务,让共享出行的过程不只是坐车,而是提供更多维度的服务。但这种“增值服务”,在不同的乘客眼里意义和价值也不一样,一些微信好友就直言,打车费便不便宜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你pi不pick呢?想必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答案。 司机端:全面去手机化,“工作”环境会更舒适吗?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