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变形记”,好戏还远
“没有保利地产,就没有保利发展。”2018年9月13日晚,广州琶洲保利洲际酒店,更名后的保利发展(600048.SH)董事长宋广菊如是说。 这原本是一场告别会:沿用26年,承载很多“老保利人”回忆的“保利地产”翻页了,故事结束了。但宋广菊的口吻中,少的是怀旧与不舍,多的是喜悦与兴奋。 同样兴奋的还有万达的王健林、时代中国(01233.HK)的岑钊雄、龙湖的吴亚军。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就为抹掉“地产”称呼,换一些更时髦的名字——“万达商业管理”、“时代中国”,听起来相当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是一个“去地产化”的时代。 不论是大势所逼还是主动求存, “房住不炒”下,谁也不敢笃定房市还会回到疯狂割韭菜的年头。更何况去杠杆的红线就在那里,传统地产开发的模式已然成为过去。 现在,房地产公司搞多元化产业发展不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了。利用做房企的品牌影响力干点儿跨界的事,只要思路对头、管理到位,那就是顺理成章。 剩下的就是钱和速度的问题。毕竟房企大多数还是盆满钵满地赚了不少,与许许多多其他传统产业的寒酸相比,那不是一般的财大气粗。再说房企们也习惯了过去的高杠杆、高流转,深谙速度与钱的哲学。 可问题是,其他实体产业不是盖楼卖房子那么简单。市场考验着实体企业的资源有多丰富,储备有多厚重,技术能力有多强大。很多时候,它们来自资本,却不依赖资本;需要勇气,却不能只有勇气。 对房企而言这是全新的世界,多数产业与地产的发展逻辑格格不入,甚至大相径庭。那么问题来了,当持财自重的房地产开发商们走向多元化发展时,它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二次出圈” 房企的多元探索,其实是循序渐进的。早在2010年前,房企配套了“住宅销售+物业服务+商业运营”的主业“三驾马车”,这是它们第一次将关注点放在“项目开发”之外的世界上。 这一模式能够持续不断贡献现金流,让房企们在市场下行周期时不至于没有进项。只是它依然延续了房地产开发的路径依赖,相当于在外围嵌套上增值服务管道,对地产加以延展与补充。 采用这一模式的房企们如今已颇具规模,碧桂园服务(06098.HK)、保利物业(06049.HK)、新城发展(01030.HK)早已独立上市,甚至市值大有赶超主业的势头。12月2日,恒大物业(06666.HK)正式挂牌交易,发售价8.8港元,市值近1000亿港元。 随着发展壮大与市场更迭,房企们认识到物业、商业运营还不足以支撑自身的平稳发展与增长。 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0535亿元,增速连续21个月下滑——“三驾马车”正在失速,再把“鸡蛋”放到地产以及相关产业一个篮子里,风险太高。 “躺着都赚钱的时代过去了,行业发生了变化。”当时,王健林这样的悲观情绪非常普遍,于是房企开始酝酿第二次“出圈”。 与上一次不同,这次多元化浪潮层次更丰富。厂商瞄准了高净值、高附加值、高投资回报率的“三高”产业,展开了一系列投资活动。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百强房企2014年后参与的创投项目超过200例。 只是投资还不过瘾,它们还会大手笔“下场”,或是冉冉升起的新能源汽车,或是智能化逐渐成熟的机器人,或是附加值更高的文旅产业,哪里热闹往哪里凑。 将视野聚焦到TOP8房企,中国海外发展(0688.HK)成为唯一一家没有多元化布局的房企,其它7家都在寻找新出路,其中中国恒大(03333.HK)、融创中国(01918.HK)、保利地产(600048.SH)、龙湖集团(0960.HK)踏足超过3个领域。 康养、长租公寓、文旅是它们的“最爱”,Top8房企中,涉足长租和文旅市场的各有3家。这些领域其实还没有脱离它们原有的地产框架,只是在地产之上附加了其他符合当下与未来发展的元素。 当然,它们中的一些也鼓足勇气,踏入了地产行业之外的领土:碧桂园开始制造机器人,应用到建筑、餐饮、农业等领域;保利拿起了“教鞭”,成立和乐教育发力启蒙教育市场;恒大一心造车,新能源汽车恒驰1最近曝光了实车。 所谓出圈,真正敢于吃螃蟹的少之又少。大家谨慎小心,也是情理之中:监管层“三条红线”的紧箍在上,将“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釜底抽薪。原本指望能以地产的钱把其他产业养起来,可如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房企们大胆跨界的难度再升高。 革自己的命 多元化下,房企内部正在发生“排异反应”。 1994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出台,在国内确立房地产预售许可制度,“高杠杆+高周转”的开发模式,成为房企根基,即一套以“快”为核心的逻辑。 此前,这套逻辑无往不利。行业领头羊从“华南五虎”、“招保万金”变成“恒碧万融”,无不是在借助杠杆的力量,极限压缩开发周期。 可是,地产“圈外”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世界。在那里,时间是朋友,“养”产业必须持续投入资本,“慢工出细活”、“厚积薄发”的劲儿得有,地产圈的打法很难奏效。 再谈多元化,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加入新游戏,钱从哪里来?有了钱,哪些项目更理想?确定了项目,人从哪里来?有了人,如何形成研发合力?开发出产品,需要通过哪些商业模式变现…… 问题虽多,指向却相同:以传统房企思维找不到答案。多元化的产业项目,它们都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通过直接提供或附带增值服务的方式,与用户建立相对持久稳定的关系,拉长时间维度,渐进式获得收益。 以碧桂园为例,瞄准了机器人航道的它,从2018年开始专项投入,2019年研发投入6.2亿元, 2020年上半年投入高达10.3亿元。虽然收获了一些技术专利,但最终带来的只有机器人项目与物业投资和酒店经营合并统计收入17.89亿元。 | 碧桂园旗下博智林机器人作业 对碧桂园来说,这是陌生的。按照它的“456”的价值观——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为正、6个月回笼资金,机器人部门见效缓慢,应该整体裁撤。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