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变形记”,好戏还远
可在多元业务上,这是常态。在机器人的圈子里,投入超过5年,资金超过10亿美元的项目比比皆是:2012年起步的优必选,八年时间融资超过10亿美元,最终被人看到的不过是一群会跳舞的“变形金刚”——虽然它正在将技术渗透到政务、电力、医疗、教育等领域。 教育、新能源汽车、康养这些赛道,核心竞争力也都是在时间、技术、经验的长期积累下形成的,没有楼盘售罄的惊心动魄,只有长期主义下的涓涓细流。 房企耐得住水滴石穿吗?很难。 2016年,万达曾投入150亿元与英国国际医疗集团签约合作项目,随后投入700亿元在成都建设医疗产业园区,希望通过资本的力量催熟全新的产业,最终结果并不如人意。 | 万达与英国国际医疗集团签约仪式现场 再看碧桂园,机器人方向很好,可是管理体系中,负责业务的总经理之一邱咪,出身地产营销团队,成名之战是带动张家界项目快速增长;另一个董事兼总经理杨丽兴,另一个身份,是碧桂园副总裁兼采购中心总经理——典型的外行人管内行。 延用“高杠杆+高周转”模式,能制造出真正意义的机器人吗?要知道,人才储备、行业经验,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无形资产,不是有钱就能撬动的。 要想多元化,房企要阻断地产思维,学会如何赚慢钱。习惯飞的它们,是时候尝试脚蹬三轮车的感觉了,虽然不好受,但也得硬扛,期待有一天将地产价值观排出体外。 结语 虽然被称为“创新尝试”,但实际上房企的踏足时间已不短。 从2014年掀起“去地产化”浪潮,它们已经在多元化的大道上行走了6年。结果证明,多元化当下仍然是它们的一厢情愿:开辟新业务时,总是不计成本,不计产出,只求大干快上;过了“蜜月期”,很多项目便没了声音。 地产圈大佬们确实舍得花钱,不过进驻一个全新的产业,有钱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长期投入与耐心培育后,一时兴起后的冲动消费,通常结果都不会太好。 套用李宗盛《你像个孩子》里的歌词: 卖房是容易的,转型是困难的;破圈是容易的,生存是困难的;创新是容易的,升级是困难的;现在是容易的,未来是困难的…… 多元化,还是慢慢培育得好,房企们所演绎的这出“变形记”,离好戏开场还很远。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